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观《时间的脚印》视频课有感

首先看问题设计:

问题一 “时间能否留下脚印?”

问题二 “到哪里去找寻时间的

踪迹呢?”

问题三 “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

的呢?”

问题四 “岩石还保存了哪些历

史痕迹?”

问题五 读懂“时间的脚印”有

什么意义?

      这几个问题设计的很有语文本色,基于文本基于学情。但对说明对象学生的思想是模糊的。在观课过程中,我个人觉得这一点有必要先交代一下。让学生初步思考并判断。《时间的脚印》的说明对象是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和内容。文章围绕岩石展开,详细阐述了岩石如何像“钟表”一样记录时间的流逝:通过岩石的形成过程(如沉积岩的层理构造)、岩石中的化石、岩石受侵蚀或搬运的痕迹等,展现了岩石承载的地球历史信息,包括地质变迁、生物演化等。作者以“时间的脚印”为喻,形象地揭示了岩石作为地球历史“记录者”的功能,因此说明对象聚焦于岩石记录时间的具体方式及其所蕴含的时间信息。如果这样初步感知,做好铺垫,学生再读课本会更轻松。老师的设计很好。从这几个问题设计上就能清晰的看出逻辑顺序。但事理说明文或科普散文对于学生来讲,内在的逻辑顺序是重点也是难点。

再看学习过程——

      老师课前由《活板》导入,和学生齐读标题:时间的脚印。学生会有哪些疑惑,提示学生思考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学生有点懵)基于学情,自然导入,初步明确目标。

      “时间能够留下脚印吗?”启发学生思考:时间具有动态记录和静态保持的功能。然后走进文本:“到哪里去找寻时间的踪迹呢?”提示:默读一到三段筛选并圈画出相关语句。(提示给学生阅读方法——圈画关键词)在学生圈画出答案后进一步让学生进行思考,段落之间能否互换?教师再次启发:第二段人们用钟表日历记住时间是大家熟知的,第三段大自然用岩石记录时间是大家感觉陌生的。这二者相似的逻辑推理叫类比推理,从简单到复杂,从已知到未知。 (学生只是说出不能互换但没有说出理由,类比推理是老师提出来的。 )

“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文章用了哪些动词?当大部分学生都埋头圈画的时候,老师发现有一位同学在盯着老师的循环图示思考,这一点提示和补充很有必要。(个人思考:老师布置任务时的语言表达:“同学们看明白了没?”“我表达清楚了吗?”这两种问法哪个更好?)当学生把文中的词语找出来后,老师又有两点提醒,很有语文味。一个是当学生把刨(bào)读成páo,纠错语音时让学生根据意思(  刨”是一个多音字,有两种读音:读páo作动词挖掘,如“刨坑”。读bào:可作名词也做动词,如刨光使表面平滑 )让学生判断,印象深刻。一个是胶结,当学生说出这个词语时,老师顺势提了一下,(什么是胶结?岩石的形成往往经历了泥沙沉积后,被后续沉积物覆盖、压实,再通过矿物质等胶结物的作用,使原本松散的颗粒结合成坚固的整体,这个“胶结”过程是岩石形成的重要环节,体现了时间在地质变化中留下的“脚印”,也让岩石成为记录地球历史的载体。) 这是一个地质学的专业词语,老师提示并补充这一个词语,让学生感知科普类文章语言表达的严谨性和准确性。这就是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呀!说明语言更要品读,没有朗读的语文课是索然无味的。学生找出这些动词,还是应该再读。基于这是一篇课内自读课和课堂时间的限制,老师顺势引到下一个问题:“岩石还保存了哪些历史痕迹?”老师用气泡图,流程图,树状图再次激发学生思考。这一环节还加入了师生共读。最后一个问题:老师请同学们试着用一个问句完成全文内容的梳理。整体来看,以问题开启,以问句收尾。收尾呼应,严谨完整,老师设计思路缜密。最后又让学生互换两首小诗,体会说明对象和说明语言相契合,这个设计真可谓锦上添花,妙!

        最后小结时问学生收获——课外阅读科普类文章你有哪些方法?看标题,提问题。圈画关键词,关注段首句,独立成段的句子,设问句等,这些方法将记录着我们在语文学习的大路上,不断思考,乐于分析的脚印。

最后一点思考——

关于教学目标,1和2能不能互换?(由知识上升到能力,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

摘教学目标:

1.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敢于质疑问难、自主思考的品格;

2.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梳理文章的说明顺序。

关于说明对象,能否再扩充一些内容?因为对象是物时,学生好理解,但对于事理说明文的理解还是有些难度,而且这也给我们带来启示:在日常教学中,如何训练事理说明文和事物说明文?

关于说明文的兴趣学习。说明文对于学生来说,兴趣不高,如何激趣?它不像小说那样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和丰满的人物形象足以吸引学生读进去。也不像诗歌那样有典雅诗性的语言引领学生感受意境。如何在说明文里让学生沉静的阅读和思考?

        如何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 推荐一下安幸幸老师的课例《时间的脚印》。

      后记——

      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去繁就简,引领学生爱上语文,是我们语文老师共同奔赴的目标。如何抓住一个核心问题,让它牵一发而动全身,用追问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用共情唤醒学生的生命体验,每一处解读,都叩击学生心灵,让我们在文字里触摸温暖,与课堂上收获成长。


鱼骨图片设计


循环图设计


流程图设计
台阶式设计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