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这句话凡是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应该都不陌生,但为什么卧龙能封侯拜相,为刘备开创蜀汉基业,而凤雏却前期郁郁不得志,将得重用就身死道消?
《三国演义》第三十五回中,刘备马跃檀溪,狼狈逃窜中偶遇水镜先生,从水镜先生口中听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这句话。从此,刘备对伏龙、凤雏念念不忘,先是把隐瞒身份为刘备出谋划策的徐庶认作伏龙,后来终于从徐庶口中得知伏龙先生的身份地址,引出来三顾茅庐一段典故。
从第三十五回刘备听说伏龙、凤雏大名,到第三十八回刘备诸葛亮隆中对策,孔明出山。我们可以看出,从开始水镜先生向刘备推荐伏龙、凤雏,却含而不漏,说又不说透的态度来看,伏龙、凤雏之名,起码在这个时候还是很少人知道的,刘表听没听说过不知道,刘备、曹操、孙权肯定是不知道的。
因为当时荆襄基本被蔡瑁、张允、蒯越代表的势力集团控制,刘表又任人唯亲、优柔寡断,庞统、诸葛亮、徐庶这些人基本没有出头之日。北方曹操灭袁绍扫平中原,南方孙权承父兄之基业虎踞江东,时不我待啊,再不出山就没有机会了。以水镜先生、庞统、诸葛亮等人为代表的荆襄隐士集团,心里着急建功立业,可投靠刘表又不能一展所学。那么,作为和曹操煮酒论英雄的刘备,就成了他们最理想的投奔对象。水镜庄的小童偶遇刘备,又邀请刘备到水镜庄就说得通了。
可隐士的通病也暴露出来,说话总是云遮雾绕、半隐半现,显得自己高深莫测。根据书中第三十五回中所讲,刘备与水镜庄小童的对话中,庞德公、庞统与水镜先生的关系应该比诸葛亮要更深厚一层,水镜先生点给刘备的“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的这句话,应该是首先想推介庞统给刘备。前面小童说庞统与水镜先生为友,详细说了庞统的来历学识,后面提伏龙凤雏,这提示也够明显了,可刘备愣是没明白。
后来刘备通过徐庶的临别之语中知道了伏龙就是卧龙诸葛亮,凤雏就是庞统。他在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过程中,明知道凤雏庞统就住在襄阳城中,可是没有一点去请凤雏的意思,有了诸葛亮,凤雏就被刘备忘在脑后了。这作为求才若渴的刘备来说,有点太不正常了。而作为庞统来说就有点悲剧了,前期的铺垫都做好了,却被诸葛亮临门一脚,最后只能避祸江东。
诸葛亮凭借着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一战成名,而庞统却在江东碌碌无名。本来凭借赤壁之战巧献连环策之功,再通过周瑜的举荐就可以得到重用了,不巧周瑜又死了。鲁肃向孙权推荐,又因为与孙权对答说了一句“某之所学,与公瑾大不相同”,被孙权认为是轻视周瑜,最后落了个“誓不用之”,庞统也只能低头长叹不语。不过读这一段时,我就纳闷了,鲁肃刚把周瑜灵柩送回芜湖,明知道孙权这个时候心情不好,偏偏在这时候举荐庞统,有心还是无心?在孙权与庞统答对后,书中有一句,鲁肃出谓庞统曰:”非肃不荐足下,奈吴侯不肯用公。公且耐心。”,可见鲁肃举荐庞统肯定是应庞统之请,但鲁肃诚不诚心就不见得了。
庞统离开芜湖,主动去投刘备,已经快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却仍不能放下才士的最后一点尊严,见到刘备,长揖不拜,也不拿出鲁肃、诸葛亮的投呈,惹得刘备不悦,封他一个耒阳县令。这里刘备的表现可以说耐人寻味,说刘备不知道庞统大才不可能,前面“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的话刘备不可能忘。那就只有一个解释了,诸葛亮不在!刘备重用庞统,怕引起诸葛亮不快。庞统其实也感觉到了,书中有一句说庞统“欲以才学动之,见孔明不在,只得勉强相辞而去”。等到张飞带回孔明和鲁肃的书信,刘备明白事情原委,又等诸葛亮按察四郡返回,才敬请庞统到荆州,下阶请罪,拜为副军师中郎将。
庞统被刘备官拜副军师以后,恰逢张鲁举兵征刘璋,刘璋昏弱,请刘备进蜀抵挡张鲁。庞统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如果能协助刘备取下蜀郡,那他的功劳就能和诸葛亮取荆襄齐平,甚至能隐隐盖过诸葛亮一头。于是他极力劝刘备联合张松、法正、孟达,谋取西蜀。刘备也早有取西蜀的念头,两人不谋而合,兵进西蜀。
但是庞统进蜀以后,立功心切,表现的太过急躁了,先是劝说刘备酒席筵上杀了刘璋,刘备以“初入蜀中,恩信未立”否决掉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刘备做事的老辣,先立恩信,再占地盘,这是刘备的老套路。庞统还是不了解刘备,硬是私自做主让魏延在席间动手,动手也就罢了,还把事情办砸了,闹成了鸿门宴的翻版,最后只能靠刘备出面解围,不仅没有杀掉刘璋,还打草惊蛇让刘璋有了防备。这肯定让刘备非常不爽。
刘备用庞统的计策夺下涪水关之后,酒宴上问庞统“今天这酒喝得高兴吧”,庞统却来了一句“伐人之国而以为乐,非仁者之兵也”。这句话就是大大的不该了,庞统怨刘备顾及仁义之名不听他的计策,但你不能表现出来啊,还是在酒宴上大庭广众之下奚落刘备。刘备可一直是以仁义自居的,你说他不仁不义,那不是啪啪打刘备的脸吗,刘备估计杀他的心都有了。但刘备不愧是刘备,把他撵出去以后,等气一消,立马请庞统谢罪。虽然表面上其乐如初,但刺已经种下了。
再到后来,庞统愈加贪功冒进,终被乱箭射死于落凤坡。但这其中一个细节,值得仔细推敲。那就是临出征时,刘备的赠马一事,表面上是刘备见庞统的马眼生前失,怕在战场上误事。但刘备送的这匹马不是别的,就是他那匹的卢宝马。徐庶曾对刘备说过一句话,“公意中有仇怨之人,可将此马赐之”,战前给军师送一匹妨主的马,这是出于无意还是故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