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现代理念结合的人生战略、教育智慧,欢迎关注。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翻译]
不赞美有才华、有道德的人,引导普通人不要相互竞争;不珍惜稀世珍宝,普通人就不会偷窃;那些不突出的事情,不足以引起贪婪,引导人们的心不要被混淆。因此,圣人的统治原则是清空人们的心灵,填饱他们的胃,削弱他们的竞争意图,增强他们的体力,往往使他们缺乏智慧和欲望。即使是有智慧的人也不敢鲁莽行事,制造麻烦。圣人遵循“无为”的原则,按照自然行事,这样天才就不会动摇。
[引言]
在老子所处的春秋末期,世界上一片混乱,各国相互争斗、相互吞并。大国占主导地位,小国保护自己。统治者招募有才华的人来维护他们的统治并确保国家安全。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到处都有对人才的崇敬,许多学派和学者提出了“德才兼备”的思想,这最初是为了建国。然而,在尚贤的旗帜下,一些野心勃勃的人争夺权力和地位。抢钱也会给人们带来负面影响。有一段时间,人们的心一片混乱,小偷猖獗,社会处于动荡和重大变革的状态。针对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重德”观念,老子在第三章提出了不重德的观点,同时也批判了这种观念所产生的物质利益欲望。
在这一章中,老子主张“不重视智者”和“使人民无知无欲”。他设想人们应该回到一种没有矛盾的“无为”状态。然而,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必须不断发展和完善,因此老子的思想是不可能实现和否定的。
老子看到了古代社会的动荡和突出矛盾,这是由于差异的存在。老子希望减少分歧,以缓解或避免社会冲突,这也有其进步的一面。
【分析】
在前一章中,老子提出了“无为”的概念,认为我们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实现“无为”。在本章中,老子进一步阐述了他的社会政治思想。老子的无为观不是不做,而是不鲁莽或不做。他认为,体现“道”的“圣人”不应该为了治理人民而尊重贤者的才能和能力,这样他们就不会争夺权力、名誉和财富。如前所述,先秦时期的选人用才理论已成为一种强大的社会舆论,各封建国家之间的人才竞争也形成了必然趋势。在这种背景下,老子敢于提出“不重视智者”的观点,这似乎与各种思想流派相悖。然而,在老子的观点中,并没有贬低或否定人才的意图。相反,这意味着统治者不应该给予有才华的人过于优越的地位、权力和名誉,以防止他们成为诱惑,导致人们争夺权力和利益。
在这一章中,老子揭示了他人生哲学的出发点。他既不谈人性的善与恶,而是说人性原本是纯粹而简单的,就像一张白纸。如果社会上有一种重视美德的趋势,人们肯定不会对此视而不见,这肯定会引起人们的占有欲和追求,导致世界的混乱。如果人们不被允许看到他们可以垂涎的东西,那么他们就可以保持无知和缺乏欲望的纯粹本性。
防止人们变得贪婪并不是剥夺他们生存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