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这本书之前,看过他人的书评。说,这是一本好书,的确。
文字上能引人共鸣,发人深省。除了需要一个多愁善感的读者,还需要作者有一箭穿心的本领。
我想,这本书里每个人也许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我就是这样的,童年、少年,都曾太在意别人如何看、如何想、如何评价自己。要努力,甚至竭尽全力地取悦别人,搞得自己疲惫又不知所获。对于他人的看法、肯定,看得比自己的感受还要重要。
故事的主角就是这样一个老姑娘,现在这个年代快三十岁还没嫁出去,都会被催婚。那个年代,舆论的压力得有多大啊。
妈妈的更年期和唠叨,加上表姐的一唱一和,家里叔叔婶婶舅舅大爷活得无聊又神经质,还隔三差五就办个聚会凑在一起搞个无聊的N次方。可怜的华兰茜,每天都过得一成不变、小心翼翼,要让母亲及家里每个人满意,忍受母亲乖张的脾气因为要继续在屋檐下生活,忍受叔叔每次拿她开玩笑因为想博得一点遗产,让自己晚年的日子不至于太紧张,忍受近在咫尺的别人家的孩子。总之,就是各种无聊,麻木,各种累。
使这姑娘的生活发生改变的,是一张通知她已命不久矣的诊断通知书。她发现当生命可以进去倒数的时候,回顾起来仿佛这一生从来没有活过。于是她开始无所畏惧,开始反击。也许都没有明天,谁还在乎别人怎么想怎么看呢!结局当然是美好的,积极的,向上的。
然而人为什么每次都置之死地而后生呢?若不是境地太窘迫,她会站起来与一切为敌,去反抗么?我们每天都在做着不一定喜欢的工作,因为喜欢的真不一定适合。活得庸庸碌碌,总是顾及太多、顾虑重重,感觉活得喘不过气。是不是一定要死神送一张等座卡 才能幡然醒悟?让我想一想吧。
最后分享的是两个感受,一个好的翻译简直是天赐的;一气呵成读书很快乐。不知道从何时起,开始推崇碎片时间的利用,好像掌握了这项技巧就能所向披靡。甚至不惜打碎时间,锻炼自己这项技巧,搞得好像很会利用时间似的。其实就读书这件事来,那种酣畅淋漓的快感却是打了折的。
终于这一年要过去了,希望下一年,好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