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已然成为当今某些文艺青年怀旧的好时代,因为不懂得,因为不了解,好比我们60后总觉得30年代是美轮美奂的。
我的70年代还在上小学,现在回忆那时候的画面,的确是淡淡的,不是记忆褪色,而是那个时候本身就缺乏色彩。
楼房是灰色的,树木花草又少,报廊里的报纸都是黑白的,电影院的海报也是单色的,商店的招牌古板单调,橱窗里的商品就倒背如流的几样,包装也是亘古不变的样子,现在回想,当时很日本,很无印良品,很极简风格。
那时候的人们不可以穿花样百出的衣服,女孩子顶多也是单色的碎花,男孩子更加了,白衬衣,蓝裤子,有时候,蓝裤子的裤脚都是加长的,有些手巧的母亲会把裤脚做成反贴边,实在是买新衣服的节奏跟不上长个子的节奏。
新衣服是必须等过年才会有的,每到快过年的时候,马路对面永祥里的阿姨会来我家帮母亲一起做新衣服。我和哥哥跟父亲一样都是对襟的棉袄罩衫,蓝色或者深灰的卡其布料的,姐姐们跟母亲一样都是单色碎花棉布罩衫。每年的新花样不是袖子装在肩甲,就是连肩的在肘部拼接,或者门襟的的纽扣稍有变化,女孩子盘钮,男孩子直脚钮,也或者门襟里面的暗钮。过了年,新衣服是要洗干净收起来的,除了夏季,这些衣服要穿三个季节的。
那个时代没有娱乐,小孩子除了徒手游戏,就是不需要花钱的刮四角片,打弹珠,滚铁圈。体育课就是做操,很少球类活动,游泳是暑假才有。对于我这样从小喜欢文艺的孩子,美术课和音乐课是最有趣的。那时候会画画的孩子少,班里的黑板报必然是我出尽风头的项目。还有就是唱歌,我会唱各种样板戏,但我个子矮,分配不到任何角色,我就好期待大合唱,也因为我个子矮,排练总有我,等到正式上台,因为舞台小,我又没了。
有一年,记得是纪念某导师的文艺座谈会文章发表几周年,应该是初夏了吧,我们班级排练大合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我会唱啊,自然排练有我,我感觉我长高了一些,今年不会被涮掉吧。我们天天下课排练啊,排练完自然少不了在操场里打闹嬉戏,因为六一儿童节要演出,功课也安排少了。
五月中旬了,今年有些特别,要求大合唱的男孩子白衬衣蓝裤子,女孩子白衬衣红裙子。白衬衣蓝裤子一般的男孩子都有啊,可是我的白衬衣是哥哥穿过给我的,领口和袖口都是带补丁的,老师说不行。回家跟妈妈说要买新衬衣,当时一件新衬衣才几块钱吧,但妈妈的工资是二十元每个月,父亲是六十九元一个月,我们家四个孩子啊!
于是,我早早地就绝望了,母亲到处去借白衬衣,可是跟我一样合身的孩子多数都会有六一节的演出,亲戚里我是最小的,即使能借到穿着也如同道袍,我一次再一次地绝望。六一节快要到了,老师问我白衬衣有了吗,我说妈妈会去买的。
后来亲戚拿了一件半新的白衬衣来,没有补丁的,虽然穿旧了不是很白,但没有任何破洞,阿姨是个好裁缝,改得如同买来的新衣服,领口也浆得笔挺,我终于有白衬衣了。
可是,六一节前一天,老师通知我们,今年大家都很卖力排练,别的班级比我们好,经过校长和工宣队筛选,我们班的节目被取消了。
六一节那天,我穿了白衬衣,但我又只是一个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