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读书笔记,计划按照万维纲“强力阅读”的办法,写系列笔记。具体做法,就是先把全书的目录罗列,解读逻辑脉络。第二部分,摘抄亮点。第三部分是自己的看法与心得,这也是笔记内容占比最多的一部分。第四部分是目前新读到的观点与自己此前的阅读、阅历的关系,就是与自己已有知识体系中的关系。考虑到亮点对自己有启发后,才会有看法与心得,而这种看法与心得的书写,必须要卷入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所以第二、三、四部分一般都合并写作。
一、《成为作家》的逻辑脉络
(一)《成为作家》的目录:
第一章:四种困难
第二章:作家是什么样的人
第三章:表里不一的好处
第四章:插曲:关于听众建议
第五章:约束无意识
第六章:按时写作
第七章:第一检查
第八章:批评自己的作品
第九章:像作家一样读书
第十章:关于模仿
第十一章:学会重新看世界
第十二章:原创性的源泉
第十三章:作家的作闲
第十四章:练习故事
第十五章:伟大的发现
第十六章:第三个人,天才
第十七章:作家的魔力
结论:几点实用的忠告
(二)我对本书的逻辑脉络的初步理解:
本书作者是美国作家与资深编辑,他以自己的切身经历与对各类“作家”的观察,通过本书来澄清我们对“作家”与“写作”的种种误解,并且坚信写作是可以传授的,才有了本书。因此,本书是解决你如何成为作家,而不是具体的如何写作(如风格、结构、叙事等具体技巧)。基于此想法,第一章就是对写作困难原根源和三类失败写作者(一本书作者、间隔写作性作者、只写开头型作者)的分析与现象归纳,作者将此称之为“作家在写作生涯开始时期最经常遇到的困难”。
第二章,作者立即从人格、心态等方面来回答,“作家是什么样的人”,并指出了如何训练自己,成为真正的作家。此后直至第五章,都在解释或分析写作与作家的意识、心态等。六、七、八三章是写作中的具体建议。第九、十一、十二、十三章,都有有关提高输入质量的,包括读书、观察、生活、休闲。第十四章,是一种具体的处理办法,即模仿。第十五、十六、十七三章,都是有关作家的内容。最后的结论,就是全书有效建议的行动指南。这几章内容的描述,是粗粗浏览的初步印象,还需要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修正。
二、亮点与心得
亮点是让自己拍案叫绝、一语惊醒梦中人的句子、故事,既然惊醒了,那就有自己的旧理解、惊醒之后的新想法。这一部分,都是先原文抄写亮点,然后附以自己的心得、理解、创意、质疑、,以及与已经已有知识的关系的解释,并仿照万维纲的做法以[]标记,以区别于原文亮点。
(1)P4“我认为,确实存在这样一种神奇的魔力,而且这种魔力是可以传授的。这本书的全部内容就是讲述关于作家的神奇的魔力”。[作家和作曲家都是表达自己思想的人,他们二者都经常被一句“天才是培养不出来的”,或者“作家/作曲家只能靠天资”的表述,将许多本可以成为作家/作曲家的人,挡在了门外。但如果把这一堵门搬开,让更多的人进入,而且让他们知道大量的劳动,有时比天资还重要,肯定会产生更多的作家/作曲家。我当年写过一段时间的作曲日记,就是每日写一段旋律,后来正是有人告诉我“作曲家全凭天资”,而自卑的自己听到权威的这句话,只好悄悄放弃了作曲家的梦,那时我18岁。所以本书认为“魔力可以传授”,就是在说作家是可以教的。]
(2)P8“要不要写作”。[这是个元问题,是做任何事都存在的基础性问题、根基问题。只有把这个问题解决好了,才能进入到技巧、方法层面。当你问这个问题时,其实是在考虑这事对吗?还有没有比这事更重要的选择?我自己的特点是什么?适合这事吗?这事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当你问自己这样一个元问题,就能引起一连串有价值的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正是促使你“做对的事,而不是把事做对”。]
(3)P9“一本书作家”。[一本书作家,是指完成了一本书之后,就不再写了。引起我思考的是自己已经发表了几十万字的学术论著,为什么每天写一点公众性文字,是如此之难?很显然,这是写作的类型转换时,我遇到了障碍,这是什么障碍?为何这两种形式之间,无法能力通约?写作就是输入、处理与输出,二者的输入内容虽然有一些差异,但“提高输入的质量”应该是通用原则。处理时,学术论文更多考虑的是“自圆其说”,而公众通俗性写作,更多考虑的是“使读者明白了以前没有明白的事情”。输出方面,学术论文求真,公众通俗文求用。]
(4)P10“间歇性的作家”。[这让我想到自己写专业论文,早年多一些,这几年来,正是一年一两篇的频率,典型的“间歇性”作者。显然不是写作技巧的问题,而是心理问题,无休无止的期盼灵感、追求完美,甚至是不负责任——你的责任就是写,间歇就是不负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