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赋予能量的学习收获
复盘➕感悟
一、聚焦问题:
首先,了解一下家长们的困扰与担心。
其次,再来看一下家长们的学习需求。
归纳起来,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
1.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如何去陪伴孩子快乐健康的成长。
2.如何和孩子沟通,比如说孩子叛逆,沟通也不在点子上,网课的表现让家长很着急,造成家庭关系的紧张。
3.家长们很需要了解孩子的需求,孩子的兴趣性格爱好。
针对这些问题,王丽教授将从以下三方面给我们讲解和指导。
每个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自己的各种层次的需求,如下图: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不同的年龄段会有不同的需求。
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很多家长都在做着一些让孩子没有安全感的事情。 比如:经常拿自己孩子的缺点和别人家孩子的优点做对比,对孩子的需求毫不在意。很多家长只关心孩子的成绩,不关心孩子的想法,不关心孩子的情绪和身体状况,不了解孩子的需求, 不尊重孩子,看到的都是孩子的缺点等等,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极其有害的。
下面的两个案例,告诉我们,如果孩子的情感和归属需求得不到满足,如果孩子得不到真尊重,那么他们就会没有安全感,没有尊严感,就有可能破罐子破摔,造成难以挽回的恶果,到那时就会后悔莫及。
感悟:
我们做家长的,到底该怎样陪伴孩子?才是真正的爱孩子呢?
1.孩子的需求、渴望要被看到。
2.多给孩子展现的机会,让孩子有机会被听到、被看到。
3.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给孩子留下属于他的空间,接纳他的成长中的不足,他会感受到家长的信任和爱。
4.不应该只关心孩子的成绩,要关心孩子的想法,关心孩子的情绪和身体状况,了解孩子的需求, 尊重孩子,看到的都是孩子的优点。
5.尊重孩子的兴趣,助推他、在遇到困难时给予理解和陪伴
6.家长尊重,鼓励孩子,给孩子创要尝试各种活动的机会,放下焦虑,不评价不责备,就会帮助孩子自我实现。
我们家长应该做一个陪伴者、培养面向未来的适应能力、孩子的决策能力。
拓展➕思考:
从爸爸妈妈那获得的礼物(品质)有哪三样?
自我觉察:
我们的很多优秀品质都是从父母那儿遗传来的,或者学习来的,那我们是不是也应该给孩子这样的东西?所以,想让孩子有什么,自己就修炼什么。
家长应该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成长,才能更有力量,只有如此才能给孩子更好的陪伴。
家长应该成为孩子的榜样,会爱、坚持、有理想、有目标。做爱学习的家长,因为家长提升了,内心强大了,就不会想通过孩子来给自己安全感。
在孩子的生命中家长应该是孩子的保护者和陪伴者,要给孩子安全感。父母应提供机会和经验,放手让孩子学习决策,培养孩子应对世界的能力,而父母自己则要不断的修行成长,成为孩子的榜样。
要让孩子在自我的探寻中发现曙光。夸张一点说,要学会用放大镜去找孩子的优点,然后放大强化那微弱的光,给孩子力量。
人生的旅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这样的学习从进了说是为了滋养我们的孩子。从我们自身来说是为了让我们不断增强面对社会,面对家人爱的能力。从远了说其实是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创造一笔最宝贵的财富,因为家庭教育是传承的,我们的一些优秀品质也会被孩子传承,这很重要。比孩子学习更重要的就是作为父母的我们不断的修行,不断的学习。
建立自我的同一性,就是帮助孩子好好的了解他未来想要去哪里?他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生使命是什么?所以,在这个年龄段我们要想办法帮助孩子去完成他的自我同一性,不要更多的把视角放在学习成绩上。否则孩子在发展的过程中就会有缺失,他会对自己的未来迷茫,找不到自己的存在价值,他就不会有面对未来,面对自己的力量。
重构自我: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尝试和挑战。孩子遇到问题,可能是她在重塑自我。我们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要相信他们自己的潜能。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芬芳。
让孩子意识到她是宝贵的,她是不一样的,要看见孩子的努力,给她鼓励,用语言表达出来,让她听到,这样她才会有安全感,才会有力量。
每个人都是宝贵的,渴望被看到、被接、被理解。
父母要看到孩子的珍贵性,要倾听孩子,让他们感受到父母很爱他们,给他们叙说的机会,叙说是有力量的。
外化的思维:
问题是问题,孩子是孩子。不要给孩子不好的定义,比如,我是一个不努力的孩子,我是一个有问题的孩子
无论孩子身上存在什么问题,我们都要知道,问题和问题,孩子是孩子。
要看到问题里是不是有孩子的渴望、努力在,有没有被问题限制的例外在。
通过外化,强化孩子的价值感,以此强化他的优秀品质。
外化的思维,就是把这个问题物化,外化是一个赋能的过程! 会外化,就会让孩子学会对付问题或者打败问题。
艺术的对话,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并强化他的价值感,建立他对自己的认同。外化是一个赋能的过程,是能把孩子和问题拉开的。我们不要把责任推给孩子,应该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
让孩子对生活有新的理解,要看到孩子没有被问题困住的部分,我们要学会看到,我们看到了,对孩子的态度就不一样了,看到会给孩子力量,这是孩子前行的动力。
对于青少年来说重要的事,就是引导孩子尽早去探索自己,在探索自己的过程中会让孩子发展自我同一性,然后去发现自己的优势资源力量和梦想尽早有一个初步的职业的目标,会带来希望感和意义感,因为每个孩子都希望未来是美好的,希望学习是有意义的,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希望感,没有意义感,那么学习就变得无力了。
学习中的那些困难也很难去克服。要先引导孩子先去发现自己的热忱优势和独特的价值。父母可以搭建一些平台帮助孩子自我实现,帮助孩子看到自己的价值感,帮助孩子了解自我,探索自我的世界,拓展生命中的闪光点和事件以及故事。所以有效能的父母就像一个教练而不是一个保姆,我们要做的是赋予孩子面对不确定未来的能量,而不是让孩子只是在单线的思维里看到自己的沮丧和无力感。
小组交流作业:
第一天打卡作业:
第一天打卡作业,第一次用简书完成,有些艰难,但总算学会了,虽然不完美,但是后期可以不断的补充和完善。
又仔细的听了一遍课,一边听,一边自我觉察和感悟,感动于王老师那么无私的付出,感动于小组成员的积极配合,我也会越来越努力的。
附录:外化的运用(作业)
迈克尔 怀特说:“外化对话的技术可以通过把问题对象化而改变这种内化的理解。它们运用对象化问题的实践取代了文化实践中对人的对象化。外化对话能让人们体验到自己不是问题,问题成为了问题本身,并不是这个人。在外化对话的过程中,问题不再是个人品性的真相的表现。所以解决问题的方法就突然变得可见而且可行。简单的说就是:人不是问题,问题才是问题。
我姑娘14岁,是一个初二的女孩儿,善良、聪明、活泼,爱读书、爱画画、爱唱歌,是一个很文静又很文艺的女孩儿,也是我理想中女孩子该有的样子。
但是她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晚上爱熬夜,早晨不起床,闹铃都叫不醒的那种,因为她说她都没听到闹铃响。于是,很多时候都会因为起床弄得彼此不开心,甚至一个上午家里的空气都充满了不愉快。上完昨天的课程,学习了外化,感觉到外化很有魅力,更有力量!于是我就想运用一下。
在昨晚睡觉前,我跟她聊天:
我说:“姑娘,你不愿意早点儿起来吗?”
她说:“我也想早点儿起床啊,可是我起不来呀。”
我:“那你说你早晨起来那么爱生气,是怎么回事呢?”
她:“那是起床气吧?”
我:“哦,那个惹得我们不开心的东西叫起床气,那明天早晨我们能不能想个办法打败这个起床气呢?”
她:“那怎么能打败它呢?其实我也不想生气。”
我:“那你觉得妈妈该怎么做能帮到你呢?”
她:“明天早晨,你不要不停地叫我,也不要不停的跟我说话,你叫完我之后,我再赖几分钟床就自己起来。”
我:“好的。我努力改变我叫你起床的方式,我们一起加油!”
于是,今天早晨,我叫她起床的时候就非常温柔的跟她说:“姑娘到起床的时间了,你今天早晨是不是能打败那个叫起床气的小怪兽啊?”说完,我又亲了她一下。
她听到之后,点了点头,向我伸手,拥抱我一下,说:“我应该能打败它!你走吧,我自己起来。”
我说:“好的,那我去洗漱。五分钟之后你起来,她说行。”
五分钟到了,可是她依然没有起来的迹象,还赖在床上。如果是以前我会很生气的说:“我已经很温柔的叫你起床了,你怎么还不起来?你已经答应我了要起床的!说话不算数了吗?”但是这一次我改变了方法,我说:“姑娘你马上就要起来了,是吗?”她说:“是的,就要起来了,再给我一分钟。然后她又说你去忙你的吧,我自己能起来。”
其实,过了足足有五分钟她才起来。要是以前我会忍不住一遍一遍的叫,一遍一遍的喊,直到她起来为止,但是这次我没有,我忍住了。看到她终于自己下了床,我马上走到前去,很惊喜很开心的说:“大宝贝,今天你打败了那个叫起床气小怪兽!妈妈真为你高兴,当你打败了那个起床气的小怪兽之后,妈妈觉得你还是很强大的嘛!这样我们就有了一个全新的阳光的温馨的早晨和上午,谢谢你哦!”然后我又温柔的亲了她一下,给了她一个亲密的拥抱。她也特别开心,洗漱完之后就自动去吃早饭,然后坐到电脑前等待上网络课程了。
以前,经常是我很生气的把她叫起床了,她也会气囊囊的洗漱,洗漱之后看时间还够,就会再重新回到床上睡一会儿,或者在沙发上躺着,也不去吃饭。然后我就会生气的呵斥她,指责她,她会更生气,而我也很生气,于是这一上午的时光就会非常的不融洽。用了叙事的外化之后,我觉得今天早晨,阳光那么明媚,天空那么晴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