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 网中38期 第926天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人性观,在《尊重与希望》一书中有介绍:强调发展性、复原力、去病理化、尊重好奇以及实用主义的SFBT,相信人们是健康的、有胜任能力的。在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时,是能够建构自己的解决之道以提升个人生活的。
强调发展性是什么?“发展”即动态的变化,事情不会是一成不变;另,是朝着一个积极的方向运转——谓“发展”。强调发展性,是以这样的基调去看待人和事。
复原力,人本身具备自愈的能力和资源。人,都是向上向善,愿自己更好。哪怕人们觉得刚好、恰好、当下就好——这就够了,也是建立在个体发展到某个“更好”程度的基础之上。
去病理化,是不以一个特殊的视角(有色眼睛)去看待当事人,以“平常心”“个体独特性”“一般化”这样的角度去工作。不会以某种诊断的标签来定义当事人,或在这样的标签之下去工作。
实用主义,毫无疑问有效有用,能帮上忙、有所改善的才是实用的。实用,即要落地,切实可行,有效的。
如果一个人,他看到事情是动态发展不断变化的,昨天的问题,昨天的影响,在今天已经有了不同,所以,明天也不会是和今天一样,“我”的问题也不是“我”有问题,“我”是具备力量与资源的,且有了跟自己契合可以行动(有能力做到的)的方向,如此种种他就已经建构了自己的解决之道,并且走在提升自己生活的路上。但是这些,没有咨询师的尊重好奇,是难以发生的。
可见,尊重好奇之不易。
焦点的老师们也常会说:焦点解决可谓是一门“尊重与希望”的学派。
一个人,对未来充满希望,他才会有动力,有动力才能挖掘自己的潜力,找自己已经具备的能力。
“希望”发生在好奇之下,打开好奇的门,才能探见当事人的真实面貌,才能进入当事人的脉络,与他同频共舞,点亮希望。
有尊重才有好奇,尊重死于评判。
放下评判,就可以尊重他人了吗?首先,我们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候是难以放下评判的;其次,“放下”评判这不是你拿在手里的工具,你说放下就放下,你想要放下、你以为放下了和你真的能够放下是好几回事,这也是一条漫长的修行路。
我们为何容易“评判”?又如何可以少一点评判,多一点尊重呢?
评判,源于自己系统的声音。来源于我们系统里的经历、经验、观念。我们每个人,都是依赖于自己的系统在生存。你所依赖的东西,是经过自己确认(主动或被动)后留存下来的,我们会认为这部分是“对的”“有用的”的东西。松动评判很重要的一个点是:对自己有用有效的东西(价值或理念),对另一个人是否也同样有用有效呢?所有人都一样吗?自己认为对的东西,是基于什么“对”?自己认为错的部分,是基于什么“错”?
评判,是用自己旧的东西去理解新的事物,或当新事物出现的时候就认为它是旧的。这是一种“拒绝”,是封闭的心态。如果不让评判的门挡住新的东西,害怕会被覆盖,覆盖了自己系统里的观念价值,这时候感觉到自己的力量被削弱了(我不对?我错了?),好似新的东西进来吞噬了自己,冲毁了自己的“房屋”。那么,为了保护自己,必须防御,要么否认要么评判。自己内心不稳,害怕失去“自我”,人就容易用评判来守住自己。
所以,一个人如果自己的内核不稳,插一句,这种内核不稳往往是自己系统的很多东西是被动盲目接收的,不是经过自己主动思索选择之后确认的,没有一份确认坚定的力量,我们很容易评判他人。
虽然评判,但也是为了保护自己。害怕未知,害怕新的东西有危险,暂时没有准备好把自己打开,无法把自己“交出去”(清空自己)的人,往往是因为对外界的不安全感。外界是善意的,还是敌意的?自己有力量面对敌意吗?如果有冲突、有人伤害“我”,“我”是否有能力“救回”我自己?!
看到没,这些都是一体的。
这也就是说,为什么一个点的改变可以扰动整个系统...
与人起冲突(如那些声音大的人),本质是害怕冲突,用假象来挡住内心的慌乱,先虚张声势,拿出“气势”去试水,看对方什么反应...这不过是害怕冲突的另一种形式。
我们每个人的情况和所处的阶段会有不同,多一点的看到,多一些的认识,也许能够让我们更靠近“尊重”,更多地发挥出“尊重”的价值与魅力。
咨询师自己的胜任能力,不是在于他学了多少技术,会了多少法子,个人认为其核心——就是能够放下评判,尊重当事人,保持好奇与未知之心。
抬头做不好咨询,低头亦不能。唯有平视,目光温和坚定,技术和法子才开始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