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去不去参与一个远房姑妈家女儿的婚礼,我的妈妈和奶奶已经冷战了一个多星期了。本来就不和谐的婆媳关系因为这通突然出现的婚礼宴请变的更加冰冷。
这个姑妈,据说在奶奶年轻的时候跟他们家关系还不错。这通电话是我奶奶接到的,她说既然请了我们就要去,而我妈妈表示跟他们家没有过往来,让人带个礼过去就行了。于是不可避免一场纠纷。
所谓的礼其实就是钱。
自古,女儿出嫁儿子娶妻都要大摆宴席热闹上几天几夜,恨不得邀九天诸神同贺。而被宴请的宾客远道而来且要人手一份“薄礼”以表祝贺。
到了现代,这种情况已经可以称之为“趁机敛财”了。你家嫁女儿的时候我随了一千元的礼,那我家娶媳妇儿的时候你也要随礼,而且不能比我当初给你的少。这已经成为一种病态的规定,很多人视之为负担。据说有人辛辛苦苦工作了一年攒些钱过年回家还不够“随礼”用的。
那既然带给人们的负担如此之大可为什么还要继续这种习俗?人们从感情上来理解它,说是难得亲朋欢聚。
说到亲朋我想起来了我的一个堂姐。
从她上大学离开家乡起,我一年也不见得能跟她说上一句话。说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其实只是小时候她带着一群小孩子孤立我。而我偏偏又是那种不记仇的,稍微大点就又以诚相待了。我的大学跟她工作的地方在一个城市,第一年放暑假没经验的我买车票晚了两天,就去她那里借宿了一晚(学校闭校早),当晚姐夫(当时他们同居)因为我在他们家上网占用了他的网速跟我姐说,要不我走要不他走。我当时没说什么拎着箱子就离开了,反正没人拦我。我在网吧待了一夜,那是我第一次背井离乡在没有校园大环境的保护下独自生活的一晚。堂姐凌晨3点多给我打了一个电话问我在哪,我说在网吧,她说那好吧。
那好吧。
去年她结婚,邀请了我,我去表示了祝贺。同年,她的孩子出生了,我依旧去道了喜,送了孩子很多玩具。
可是真的还有欢聚的感觉吗?
我仅仅把它当做一种义务。
这种聚会已经缺失了它的初衷,还有什么继续恪守下去的必要呢?
我想我的婚礼应该只会宴请我熟悉的亲朋好友以及和睦的乡邻。
收到的祝贺不要多,真心就好;礼物不用多贵重,心意到了就好。
感情才是维系人与人的纽带,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人活一世,只要无愧于天,还是活的随性一点好,别在仅有的年华里还去浪费时间做让自己不开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