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以同理心倾听
非暴力沟通除了要诚实地表达自己,另一部分是同理倾听他人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所谓“同理”就是带着尊重来理解他人的经历。我们常常有强烈的冲动想给他人建议或安慰,或是解释自己的立场和感受。同理则邀请我们清空先入为主的想法,全身心地聆听他人。
不去做什么,只是在那里
同理意味着,以尊重的态度来了解他人的体验。庄子称,真正的同理需要全身心地倾听:只用耳朵来听是一回事,用理解去听是另一回事。
要同理他人,必须完全卸下对他人先入为主的成见和评判,这就是与他人“同在”的状态。同理的核心是“临在”——全然地与他人以及他们当下的体验同在。同理心不同于头脑上的理解,也并非同情。有时我们会因为体会到他人的感受而心生同情,这是我们需要格外警惕,当我们对他人表达同情时,就不是在同理他们。
奥地利的以色列哲学家马丁·布伯:生命中的情境虽有诸多相似之处,但每时每刻却如新生儿般,带着崭新的面孔,从未有过也永不再现。你无法提前准备如何回应,也无法停留在过去。生命呼唤着你与它同在当下,负起责任而又全心投入。
倾听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不论人们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我们都可以用心聆听他们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想象一下,你将自己的轿车借给了有急事的新邻居,你的家人知道后反应强烈:你这样信任一个陌生人实在太傻了。此时,你就可以借助非暴力沟通的要素来聆听他们的感受和需要,而非自责或反驳他们。如果我们习惯为他人的感受承担责任并因此而自责,那么关注他人的感受与需要则会变得非常困难。
复述
复述对方的话,可以让对方知道我们是否已经准确地领会了他们的意思 :如果我们的复述还不到位,他人就有机会加以更正。些外,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是,给了对方一些时间来思考自己所说的话,从而有机会深入了解自己。非暴力沟通建议我们用提问的形式来复述我们理解,便于对方做出必要的更正。
当我们专注于话语背后的感受和需要时,就再也听不到任何批评、攻击、辱骂和评判,我们以为自己受到了指责,实际上,人们之所以会说那些话,其实是在诉说他们有一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希望得到我们的帮助。如果意识到这点,我们就永远不会因他的话崦认为自己受到了屈辱。
当我们痛苦得无法同理
我们无法把自己没有的东西给予他人。有时,我们会发现,即使做出了努力,也无法或不想同理他人,这通常表明我们自己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同理。有时,如果我们能够坦然地承认,自己正处于痛苦中,以致无法同理对方,他人很可能会反过来同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