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完2025合马参赛装备,跑鞋还透着新胶的活力,心率还没从领物的兴奋中彻底平复,我几乎是凭着一种本能的冲动,拐向了包公园。
地图上那小小的“5A”标记,像一枚文化的印章,盖在了这座城市的隐秘角落,也盖在了我心坎上。
一进门,魂就被勾走了。
不是那种网红景点的喧哗与花哨,而是一种沉静到骨子里的震撼。红墙褪去了明艳,在午后光线下呈现出一种深沉的红褐色,像凝固了的岁月。
黛瓦层层叠叠,在墙头勾勒出古朴的轮廓。几株古树参天,虬结的枝干奋力刺向天空,将身后的建筑衬得愈发矮小、庄严,却又无比挺拔。
空气里浮动着桂花的残香,混杂着青苔与老木的气息,吸一口,肺腑间顿时清明。
这一刻,没有2025年的合肥,没有马拉松的喧嚣,只有一种近乎耳鸣的寂静——我确乎是,一脚踏进了大宋的时光里。
青石板路被千万双脚掌打磨得温润如玉,每一步踩下去,都像踩在历史的书脊上。吱呀一声,包公祠的厚重木门在我面前缓缓打开,不,是缓缓在我心门推开。
庄严肃穆?不,那是一种更具体的伟大——是千百双目光凝成的敬畏,是无数桩铁案铸就的脊梁。风穿堂而过,带着远古的低语,仿佛还能听见当年震撼朝野的“包弹”。
浮庄,则是另一番景象。它不像祠堂那样令人屏息,反而活脱脱是从江南水墨画里搬出来的一角。
白墙黑瓦,小桥流水,亭台水榭,一草一木都透着“慢”与“雅”。如果说包公祠是包公的铁面与公心,那么浮庄就是他人性中的温度与诗意。
想象他当年,或许也曾在这般清幽之处,捧一卷书,或与友人对弈,思考着家国天下。
包河的水静静流淌,倒映着祠堂的飞檐,倒映着浮庄的倩影,更倒映着一个我从未如此清晰见过的“包青天”。那水面波光粼粼,每一道涟漪,都像是他清廉风骨的细碎闪光。
镜头随意一转,绿树成荫的步道深处,阳光被亭台楼阁切割成斑驳的光影,洒在青石板上,像撒了一地细碎的金子。
每一步,都像是走在打开的卷轴上,墨香与花香交织。OMG!我忍不住在心里惊呼。这里不仅是国家5A景区,更是合肥人刻在骨子里、流淌在血液中的精神故乡!后来我才知道,这里还是无数纪检人踏上职业征程前的“必修课”,这“课”,上得何等有分量!
包拯,这个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卒于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年)的名字,早已超越了一个历史人物的符号,成为了“清廉”与“公正”的代名词。
他年少苦读,二十九岁中进士,却因双亲年迈,毅然辞官,在家侍奉十年!“十年辞官为尽孝”,这在“学成即售”的当下,简直是不可想象的选择。三十九岁才正式出仕的他,将这份孝心转化为对国家的忠诚,对百姓的赤诚。
他的“铁面无私”,不是冰冷的生硬,而是对“恶”的零容忍。
他弹劾贵戚、佞臣、暴吏,如疾风骤雨,不容贪赃枉法、残虐百姓者有丝毫喘息。他的“包弹”之名,是百姓心中正义的惊堂木!他的治国核心,简而言之,就是“安民固本”。
用人以民心为秤,法治取信于民,理财旨在舒缓民力,国防则为守护百姓安宁。一切以“民”为本,以稳固国之根基。
站在清风阁内,六个展厅,像六部厚重的史书,将包公的一生娓娓道来。
孝亲、勤政、清廉、刚正……这些不仅仅是展厅里的文字和器物,更是一个古圣先贤用一生践行的精神品质和官德修养。
这里不仅仅是凭吊历史,更是对当下的一种犀利观照。它努力拓展着古今廉政文化的脉络,试图在这片土地上营造“包公故里,清风盈袖”的政治生态。
这不仅仅是打造一个文化品牌,更是在构建新时代党风廉政建设的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平台。包公文化,正以其独有的方式,释放着历久弥新的正能量。
从浮庄的温婉,到包公祠的凛然,再到清风阁的深邃,包公园像一首跌宕起伏的史诗,每一处角落都弥漫着历史的气息与文化的厚重。
我徜徉其中,仿佛能听到包公当年在朝堂上的慷慨陈词,能看到他在案牍前深夜不熄的灯火,能感受到他对父母双亲的拳拳孝心。
这座公园,是包公的出生地,是他思想的萌芽处,是他精神的淬炼场。
作为包公的故乡人,合肥人,乃至每一个炎黄子孙,我们都有责任,也有义务,让包公文化不仅仅停留在传说和景区里,更要让他的清风正气,吹进每一个人的心田。
当夕阳的余晖为包河镀上一层金边,我缓缓走出公园。跑鞋里的脚掌,似乎比来时更多了几分沉稳的力量。
合马,是一场用脚步丈量城市的旅程;而包公园,则是一次用心灵触碰历史、汲取力量的朝圣。
包青天的故事,或许开端于千年前的庐州,但他的精神,却永远不会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