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阅读在很多人的阅读里占据了较大比重。阅读微信文章时感觉自己正在学习,很多时候这不过是自嗨和YY。读了很多的文章,然并卵。你并没有因此变得博学、有深度。你对世界的认识没有改变或加深,你个人的生活、工作、学习也并没有变化。所谓碎片化学习、快乐学习,大多不靠谱。
很多微信文章传播的是有趣的知识碎片,碎片的特点是容易遗忘。所以曾经阅读过的文章,隔段时间再次看到,还会感觉新鲜。此外,碎片的累加没有任何意义。一堆纸片堆在一块仍是垃圾一堆,除非你以艺术的方式排列。
另一类常见的文章是观点和结论的罗列。大脑很容易接收观点,而懒于论证、分析这些观点是否有充足的理由支持。到最后我们的脑子里塞满了一堆观点,成为了别人观点的填埋场。打开一看,全是一堆堆的碎片。
学习的发生有两个方式。第一个是改变了我们解释世界的模型。比如供求平衡这个模型,可以比较合理的解释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商品价格波动、股票市场变化、恋爱择友选择、高考学校报名录取。再比如进化这个模型,可以解释物种的变化、国家的兴衰、股票投资理论的更替、人与人之间的竞争等。如果阅读时,你对某个模型加深了认识,或者新认识了某一个模型,可以谓之学习。学习发生的第二个方式是改变自身的选择和行动。比如某人学习了减肥的科学方法是节食加运动,并且开始控制每顿饭的热量,定时的进行运动,替代了原来的不吃晚餐策略,学习就发生了。再比如学习了经济学中的稀缺性概念,开始在工作和学习中打造自己某一方面的独特优势,学习就发生了。
这些学习发生的重要原因是:对输入知识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和自身作了相关的情境联系。第一步,深入分析。深入分析的意思就是知其所以然,这个道理为什么对或者为什么错误。我为什么要接受这个观点。只有这样你才会接受那些相对正确的理念,摒弃那些似是而非的理念。如果你真正理解了这个理念,你就没办法当作不知道,只能去执行。然而深入分析的能力99%的人都不具有,因为人天生擅长凭直觉判断。深入分析需要你明确观点的核心是啥,假设是什么,推论过程有无逻辑错误,理由和证据是否真实、充分、是否和主题相关,有无特殊情况,作者的背景和立场是什么。这非常花时间,相当耗费脑细胞。第二步,和自身情境相联系。听到的知识点和自己观察到的哪些情境可以相互印证?生活中的现象有哪些可以用这个概念原理来解释?如果它是正确的,今后对我会有什么帮助呢?如果这个知识点解释了你生活中观察到的情境,并且在今后改变了你的行为,学习才会发生。
这两步动作都不是轻轻松松可以完成的,希望在轻松有趣的朋友圈阅读中完成学习,非常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