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对没有得到的东西心存不满,那是因为我们对已经拥有的东西缺少感激之情。”——鲁滨逊
多年以后的今天,重读《鲁滨逊漂流记》,恰是桐乡飘过雪的冬月,时境不同,心境不同,自然读出了不同的个中滋味,想起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那一幕,还历历在目。
耳闻守静院长从山西调到温县工作时,随车物品光是书就有好大几个纸箱,而当我出现在守静院长书房时的一刹那,满眼满屋子都是书,才知传闻不假。
守静院长是我很敬重的前辈,也是我的良师益友,性情温和,人也儒雅,一口字正腔圆的山西话,入耳又入心,他玩笑道,山西那棵大槐树下是我们老李家一脉相承的老家,既是家人,顿觉亲近。
守静院长说他喜藏书,珍藏的台版书籍从装祯到排版大都精美,邀我选几本拿去看,于是才得以见到图书馆之外的书海。那一刻,我早已是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却仅仅选了其中薄薄的一本《鲁滨逊漂流记》,是因为存了一份通过借书还书沾染书香的私心愿望。
当初年纪轻,鲁滨逊漂流,最吸引我的就是鲁滨逊荒岛求生的经历,在缺乏最基本生活条件的情况下,打猎、种谷子、训养山羊、晒野葡萄干(顺便提一句,那时读到葡萄干时常常要克制咽下很多的口水),28年流落荒岛的鲁滨逊是我心目中的最英雄。
当年读书,看到的是书里的故事,读到的是书里的人物,就好像是冷眼旁观的观众,戏台上演出的只是别人的人生,很少能够把自己放进去。
而如今,历经世事变迁,读书时,总喜把时间搁进去,想像千年之前、百年之前、发生在或春或夏或秋或冬的故事,因为时间季节总会有不同的感受;也喜欢把自己搁进去,轻轻触摸到书里人生的微妙心意。因为理解,所以懂得。
重读《鲁滨逊漂流记》,是一场灵魂的漂流。
他的父亲说,处于中产阶层的鲁滨逊处于世界最好的阶层,既不需要像穷人那样劳苦,也不必像上层人物那样骄奢,中间地位的生活最能获得幸福感。确实是这样子,我也一贯认为,既不贫穷也不富裕是人生的舒适区。
向往航海的鲁滨逊并不以力然,一门心思要出走世界,不管是有千般难万般险。也许对他而言,经历才是最重要的,哪怕经历的是一场场灾难。
重读《鲁滨逊漂流记》,觉悟这本书的魅力绝不仅仅在于它的惊悚故事,而是一个人心灵重构灵魂涅槃的经历。
鲁滨逊说:我们今天所爱的,往往是我们明天所恨的;我们今天所追求的,往往是我们明天所逃避的;我们今天所希望的,往往是我们明天所惧怕的,甚至是胆战心惊的……
正是这个道理。
鲁滨逊在荒岛上依靠自己努力生存,但他不断感激上帝没有让他像其余伙伴一样死于风暴,感激上帝给他体力让他自给自足。面对不幸,他会感激没有让他更不幸,而不是去抱怨去哀叹,这种灵魂的皈依令我印象深刻。
重读《鲁滨逊漂流记》,方觉得一些纠结于心的种种,其实都毫无意义,听从内心的指引,才能走出自己的荒岛。
每个人都曾经是一座孤岛。用这句话来小结我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