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qí]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游沙湖》
这则短文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三月苏轼和友人游蕲水清泉寺时所作。
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篇轻快得意的小文,缘于苏轼的一次病愈后的出游。苏轼后来还把它写入了自己的笔记《东坡志林》。
这个沙湖不是宁夏的沙湖,它在黄州东南三十里,苏轼欲在此处买田,却在途中得了病。他听说附近的麻桥有个叫庞安常的良医,于是前往治疗。庞安常是个聋哑人,但医术高超,聪明颖悟。苏轼与他通过写字交谈,每次没等苏轼写完,他就明白了苏轼要说什么了。
两个绝顶聪明的人,自然是惺惺相惜。 苏轼病好后,就约着与庞安常同游清泉寺。清泉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蕲水”,今湖北浠水县,在黄州东。清泉寺因泉得名,寺里的眼泉,水极甘甜,相传王羲之曾在此洗笔。唐代茶圣陆羽在此汲泉品茗。清泉寺下的临兰溪,与一般的河流相反,竟是向西流。苏轼于是作歌咏之,就是上面的那首《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苏轼为人胸襟坦荡旷达,善于因缘自适。他因诗中有所谓“讥讽朝廷”语,被罗织罪名入狱。“乌台诗案”过后,于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贬到黄州。初至黄州时,苏轼虽也吟过“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那样惴惴不安的诗句,但当生活安顿下来之后,樵夫野老的帮助,亲朋故旧的关心,州郡长官的礼遇,山川风物的吸引,促使他拨开眼前的阴霾,敞开了超旷爽朗的心扉。这首乐观的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当是在这种心情下吟出的。
人们惯用“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发出无可奈何的悲吟。“谁道人生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应该说,这是不服衰老的宣言,这是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在贬谪生活中,能一反感伤迟暮的低沉之调,唱出如此催人自强的歌曲,苏轼的执着生活、旷达乐观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借鉴。
年少时,总觉得时间过得太慢,盼着长大,盼着独立。而如今,人生几十年匆匆而过,转眼已至中年,却总想着时间慢点、再慢点。想做的事太多太多,时光却不再等我,情不自禁的发出青春不再的感叹!谁道人生难再少?苏轼告诉我们,年龄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有一颗充满激情的心。休将白发唱黄鸡!想做什么只管放手去做,不要怕迟,很多壮丽的人生都是从中年以后开始的。
中年之后的我们不妨将这句牢记心头,在失意落寞时,想想苏东坡,读一读这句“谁道人生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豪情定会油然而生,一定还有机会。我们都还是那个少年,少年不只是年龄,只要永葆一颗少年心,未来说不定依然可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