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中的人生,曾经的光影不可重现,只凭一瞬的感觉用画笔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2016年,在莫奈逝世90周年之际。有这么一场“感受时光的映迹,追逐莫奈的光影世界”特殊的画展,在中国悄然呈现。
不同于传统画展受众范围小、平面展示单一、展出画幅数量少的局限,多媒体感映技术突破视觉体验。画展充分利用多媒体感映技术,在光与影的世界中身临其境的感受莫奈的“光影世界”。
《日出·印象》正面、侧面与地面的影像将会形成实时的流动影像,以冲击力的影像重新诠释莫奈的绘画形象,同时借助3D投影技术再现《鲁昂大教堂》。(下图)
有评价称,在艺术的发展史上,一些新科技的出现会赋予艺术经典以新的生命。胶片成像技术将各类文学经典搬上荧幕,让文学经典通过荧幕为更多普罗大众所了解,赋予了其新的生命;数字成像技术的出现,让绘画艺术经典又活了过来,必将掀起学习绘画艺术经典的热潮。
确实在如此新颖的视觉条件,高品质的画与荧幕结合,震撼而产生的冲击,很容易让艺术在认知中变得不那么遥不可及,以及让人想更深入的了解。也许处于艺术家本身,这样的技术与莫奈十分切合,那都是“光与影”的世界。
【莫奈与印象】
没有艺术这回事,有的只是艺术家。画什么是其次,一个画家从画里表现出来的人生与思想才真正吸引眼球。
现在印象派早成为了人们心目中最主流的艺术流派之一。也许不少人谈起印象派,第一反应就会提梵高、塞尚、高更,但这三人也都其实是后印象三杰。而公认的印象派之父便是莫奈。
(Claude Monet,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
法国画家,被誉为“印象派领导者”,
是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
1874年4月, 克劳德·莫奈在“无名画家、雕刻家、版画家协会”所举办的画展上展出了《印象 · 日出》,这次画展就是我们今天所知道的第一届印象派画展。
莫奈的艺术之路似乎很简单,他远离传统题材和叙事,只关心艺术家印象和感觉的记录,他在19世纪60年代用“印象”这个词来形容他想描绘的对象,他说他的艺术就是要“将我的感觉固定下来”,他一心一意地追求他在1890年所说的“瞬间” 。
曾有一位评论家说,莫奈之所以从未画过他计划中的大画,是因为这样的一幅画需要将其与原来留下的风景画结合起来,而且要有深层的空间,就像一幅全景画一样。因为他的画反映出他决心找到一种用色块来描绘感觉的方法,而一幅突然退回到深层空间的画就使得观者无法以这种方法来观察他画中的世界。
莫奈在画中的各种选择,地形细节和社会细节被淡化,从而强调了这幅画是艺术家对某一特殊瞬间印象的记录。莫奈将明确的注意力放在了气氛上,不仅包括季节的气氛,而且也包括瞬间的气氛。
【画尽世界光影 只为留住你】
在那个没有单反相机的年代,莫奈的画却能刻画出光影。在他笔下世界上不止没有相同的树叶,即使是同一角度的同一个建筑,昨天和今天也可以完全不同。就是这样一个人,一生却追逐一件事,在自己的画中复刻一个死去的女人。
曾经,一个初出茅庐,刚刚从漫画界改行摸到艺术殿堂门槛的小画家,急于找一位美丽的模特。这时他认识了一位名叫卡米尔的淑女,他对她一见钟情。两人很快相爱,并且结婚了。但青年此时只是不太出名的小画家,生活还依赖父亲接济。但是卡米尔无法获得青年父亲的认可,于是他们失去了生活来源,但即使生活艰难,他们却依旧相爱。
青年那时创作的每一幅画作,都像是给夫人的情书。
那段艰难相守的日子,莫奈不厌其烦的画着卡米尔,后来卡米尔不幸盛年病逝,莫奈就此搁笔转而痴迷没有人物的大自然,虽然莫奈画作也曾出现过后妻艾丽丝和女儿们的身影,但人物的脸部十分模糊,似乎给人感觉,那飘动的仍然是卡米尔的身影。
————————————————————————————————————————
【推荐】
“他只有一双眼睛,可那是一双多么美妙的眼睛啊!”——保罗·塞尚。作为印象派的代表,没有人比他更知道,曾经的光影无法重现。也许这就是他的画笔能够留下的执念。
1926年12月5日,诺曼底的寒冷冬日空气,折磨所有人的肺。吉维尼小镇上,某个房间,一双眼睛眨了眨。没人知道那时候,这双眼睛还能不能看见东西。然后这双眼睛阖上了,再也没有睁开。 许多学者认为,这双眼睛最后还能眨动的那些时光,已经看不清人间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