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认识怀特海(02)(第六章P208)

这本书不太好读的原因,大概是翻译造成的(哈哈)。我和宁聊的时候,她说会发现好多有病的句子(语文老师会这样说),而我认为这本书里太多的长句子,破折号,分号等,将你绕进去又无法将你拉出来。昨日的疑惑,课程导师做了回复,也算是回应了翻译的问题。

昨天对怀特海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今日再读这段关于说“抽象”的问题,发现还可以对昨日的梳理加一个漂亮的尾巴。

“作为数学家,怀特海迷恋抽象;它不仅具有美丽和秩序而且表现为一种无处可寻的能力感。”怀特海认为数学抽象——“人类心灵所能达到的最高能力”——历史性地(并错误地)与脱离感觉经验的宇宙相联。

昨天我只抓住了“迷恋抽象”这四个字,殊不知后面的那句话才是对抽象描述的最高境界,当然有一种高级感。这句话里的关键词:美丽、秩序、无处可寻的能力感。我发现一小部分对数学不太感兴趣的人,并没有发现数学的“美丽”,也发现不了数学的“秩序”,更不能找到那种“无处可寻的能力感”,也就是找不到不可替代的、独一无二的能力获得感。

北师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刚好有一课——《有趣的算式》,既是在让学生领悟数学的规律美,工整排列时也是在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形式美。类似于下面的形式:

7×9=63

77×99=7623

777×999=776223

7777×9999=77762223

77777×99999=7777622223

777777×999999=777776222223

7777777×9999999=77777762222223

那天上完这节课,当板书呈现出如上的宝塔状时,不少孩子发出“好美”的感悟。我问他们:“美在哪里?”孩子们说形式上很美,数字的结构上也很美。也有孩子说数字的结构美,就是因为有内在规律的美。但还是有几个孩子说:“这有什么美的呢?”我很喜欢听到这些“不同”的声音,他们的观点里往往能给你一些思考。有的说这样的算式太简单,怎么是美呢?原来这孩子太凡尔赛了。有的说这里面没有色彩也没有什么意境,怎么是美呢?原来他已经对美有自己的定义。那种广义上的美,还需要进一步播种。不过,我并不去强调这种美,我只是如实的表达我的感受:这样的美,除了形式,更重要的是规律的美,当你写出第一个时你不会觉得美,写第二个也不会觉得美,当写出第三个,将这三个一起来关联,推导出第四个、第五个甚至更多时,之前认为计算的繁琐一下就变得简单,有一种通透美在里面,这是其他学科没有的。

那天的作业上有好几道关于这样特点的数学作业,让孩子们去观察发现领略这种形式、规律的美。我发现,一些孩子越做越有感觉,甚至想自己去创造这样一些算式出来。这样的美,激发了孩子的创造力,也是一种数学抽象的高级感的体现。

当然,数学的抽象,远远不仅仅是因为数学这种形势和规律的美能代表的,应该是对一种秩序的表达和通用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