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时除了经常看电视剧《西游记》外,还看过另一部神怪题材的电视剧《东游记》。《东游记》还与《西游记》有点联系,第一集就有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情节。有意思的是,《东游记》中创设了一个与孙悟空相似的角色,叫孙影。
那是在电视剧《东游记》第十三集中出现的。那时,张果老与龙三公主要去花果山水帘洞找美猴王齐天大圣孙悟空玩,碰到了跟孙悟空长得一模一样的孙影,果老以为见到了佛爷,给孙影吃了从龙宫带来的琼浆玉液。当真的孙悟空出现时,才知道那是孙悟空的影子。
不久后,孙悟空就找到了孙影。为了惩罚他到处捣乱偷东西,孙悟空想要打死他(只是想逗他玩)。这时他喊出:“爹,娘。”孙悟空就住手了。孙悟空问他:“你说什么?”他说:“我听别人说孙悟空没有爹娘,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我是孙悟空的影子,那孙悟空就是我的爹娘。”祭出这个亲情牌,孙悟空也招架不住。
“我是孙悟空的影子,那孙悟空就是我的爹娘”,有意思。也就是说,某种程度上看,孩子就是爹娘的影子。这主要讲的是亲子间的相似性。亲子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性状存在相似性,表明性状可以从亲代传递给子代,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说的就是遗传的影响。
而亲子间的相似性除了生理性状外,还可能有性格特点,或兴趣爱好。正所谓虎父无犬子。这与后天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在电影《新少林五祖》中就出现了一对非常相似的父子——洪熙官与洪文定。他们两人形影不离、相依为命。无论是从言行举止,还是武功招式,洪熙官都深深地影响了儿子洪文定。那成为父亲的影子的洪文定,是不是就会很压抑自我,而没有他的思考呢?
洪熙官由于与朝廷贪官污吏作对,成了头号通缉犯。他从外面赶回家时,发现除了儿子,其他人都被杀了。洪熙官只能亡命天涯,考虑到带着儿子是一个拖累,就想用类似于抓周的方式来决定儿子的命运。如果儿子挑的是刀,他们就一齐上刀山,跨血海;如果他挑的是木马,就送他下黄泉去见他娘。
一开始,洪文定走向了木马。这一选择符合孩子喜欢玩具的天性。那洪熙官原本给出的选择是不是就已暗自决定让孩子死呢?当洪熙官拔起刀时,刀光映射到孩子脸上,让他改变了选择。他选择了另一边的刀。我想这是模仿父亲的一种表现,犹如照镜子一般。看到孩子选择后,从洪熙官的眼神中可看到欣慰与希望。或许之前他会给出那样的选择,可能不代表他不爱孩子,可能反映出的是他对未来生活的担忧。
关于孩子的成长过程,电影直接跳过。洪文定一下子从一个刚回走路的小孩,长成了有一定武功,能单脚站在洪熙官肩上的孩子。那洪文定的成长过程中,洪熙官是否能很好地充当母亲的角色呢?
在后面的情节中,可看出洪熙官是一个粗中带细的人。当红豆姑娘想来探探洪熙官的虚实时,用针线来与他打斗。红豆说:“针线这东西,男人不会的。”洪熙官则说:“我儿子带这么大了,针线我比你行。”别以为洪熙官只是在逞口舌之快,他可是真的会。在两人吃饭时,洪熙官说:“昨天你把我唯一的一条内裤给洗破了。”后来又说:“我把这条内裤改了,改小给你穿。”内裤都会改,那针线活应该不是吹的。
洪熙官对洪文定的教育主要言传身教。当他在对抗追杀他的人时,他会对文定说:“文定,记住,出招要狠,有如狮子扑兔,必尽全力。”当有人求饶时,他会对文定说:“文定,记住最后一句,对敌人不可以有仁慈之心。”在一旁的文定,表现的是频频点头,他相信父亲说的都是对的。
洪熙官为了防止红豆出来偷东西,他就和文定一起在门口守着。文定发现附近人时,洪熙官就说:“文定,以不变应万变。目标是屋子里的人,屋子里的人不动,我们就不动。”当洪熙官被误会非礼红豆时,文定问:“爹,为什么不解释清楚?”洪熙官说:“不必解释,有些事解释也没有用。”
你看完整部电影,可以看到父子间的互动都是很简单明了的。父亲传达信息,儿子接受信息。我们看不到那种小孩式地追问,只看到一种“唯命是从”。可能是他们长期的逃命躲藏的生活让文定觉得听父亲的话就够了,这样就能和父亲一起生活在一起。
不过,文定也表现出了孩子的敏感。他看得出洪熙官对红豆姑娘有别样的情感。他会用父亲讲的东西来判断。例如洪熙官说不能对敌人有仁慈之心,可文定看出他与红豆的过招中处处留情。例如洪熙官说以不变应万变,可文定看出洪熙官听到红豆在房里大叫就全变了。当洪熙官不知如何说时,文定再次用他教的话说:“你不用解释了,有些事解释也没有用。”
看到这里,我就放心了。因为文定并不是真的成为父亲的影子,不会思考。
看电影时,我发现洪熙官与洪文定一样不苟言笑。在与父亲相依为命的日子里,文定学会了独立,有自理能力。同时,也和父亲一样缺乏与人有情感交流。这样是对孩子不好的。但我看到文定能看出父亲的情感变化,他会合理运用父亲所讲的道理。他并不是以父亲为权威,就不能去怀疑父亲。而是懂得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
《东游记》中孙影知道自己是孙悟空的影子后,非常兴奋,重复说了好几遍“我是孙悟空的影子”。成为大名鼎鼎的斗战胜佛孙悟空的影子,是孙影值得骄傲的。
小的时候,我们的孩子都会以我们为豪,觉得父母好厉害。可我们对孩子的培养不能仅仅只是让他们成为我们的“影子”,以我们为主。正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们应该让孩子跳出我们的局限,成长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