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为了孩子教育,搬到了郊区村里。有个小院子,养了一条狗一条猫,每天吃完饭,沿着固定路线在村里散步。没有路灯。
我暗想,当初她从农村考进大城市,结果几十年后又搬回村里环境。是无意中选择了回到了自己最熟悉的环境吗?
就像我,从农村到小城市,然后考到了大城市。工作,生活,几十年。可是骨子里,我还是个到了大城市的小市民而已。最喜欢的还是菜市场,大排档,烟火气。
《东京爱情故事》中三上医生,到了大城市任意泡吧泡妞,但结婚后的梦想居然是带着老婆回到小城市,让孩子在看的到星星的地方长大。
人很难摆脱自己的出身。很难改变自己的底层喜好。那是你三岁之前刻在最鲜明的印记。
但为什么我们还是要到大城市?
因为大城市的经历还是会影响你。
朋友开着电动汽车,每天往返市区工作,工作上每年到海外名校带项目,小院地上有个火把幽幽燃烧,仔细一看其实是太阳能灯。在工作上,生活细节上,她又已经不是普通的村里人。
我在大城市,看到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接触到更多资讯,所以我做一些决定的时候,会比小市民更果断。
人都是重重叠叠的。过去的出身,经历,造就了今日的你。
欧大说迁徙力,自己不努力迁徙到大城市,以后让自己的孩子到城里住合租房吗? 所谓能力我认为就是一个option,可以不行使,但可以有这个选择权。即使表面上看着一样,但这个option就是你拥有的潜在价值。
最近看文章,都在说,第二城市(双城记,例如在昆明置业,为了让孩子去泰国上国际学习),第二极城市(强二线崛起 成都杭州武汉xxx)
中国以后,年轻人肯定还是要到一线城市奋斗。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眼界会越来越广,工作/生活范围会在两个以上的城市。可能是为了事业,可能是为了生活,可能是为了孩子教育
但更多选择会带来更多幸福吗? 两个城市满足不同目的是不是又圆满了呢?
我又是悲观的。
解决一个问题,又会带来新的问题。
电影《爷爷和海蒂》山里的海蒂到了城里富人家,开了眼界,有了新的朋友,但梦里无限怀念山野和星空。终于跑回山里。
但这些折腾没有意义吗?一切经历都有意义。
她的朋友为了来看她,到了山里,居然治好了自己的病。
海蒂,也因为这段短暂的城里之行,遇到了朋友的奶奶,引导她认字,讲故事,所以虽然她回到了乡村,但最后成了文学家。
可是中间要付出代价的啊……在城里想山里想得天天梦游……回到山里以后因为和别人格格不入也是很痛苦……有迷茫,有快乐,有痛苦,有收获,有遗憾。人生就是这样,一个起点,兜一圈,也许最后又回到起点。但又已经不一样。
后记:打车回来的路上,师傅为了省高速费,绕路绕到迷路,居然开到了没修好路的树林里,又好不容易开到村里,然后开到大道上。北京真大,开车不到一个小时的地方,繁华都市,城中村,城郊结合部,乡村,应有尽有……最后以我和滴滴投诉师傅绕路多收了钱并得到路费调整为结尾。一瓶酒带去,半瓶酒带回来,周末又是一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