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家大大小小八口人,衣食住行四件事写了遍,写下这些流水账只不过为了记录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记录生活中最重要的事,等到老的时候,做在摇椅上慢慢的看。终于写完了,还写啥呢?
下班途中,何总说我还有俩个重要的人没写,俺的公公婆婆。的确如此,从和老公结婚的那一天起,已经喊了他们20多年的爸妈,他们也是我生命中重要的人。
第一次见到他们是上电大时的那次宜昌之行,因去宜昌的火车是半夜的,我们一行十来个人就杀到老公家做暂时的休息,他俩对我们的突然来访极其热情,张罗着让我们喝水吃水果,还给我们一人下了一碗热腾腾的面条。两位老人的热情好客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极好的感觉。
老公公是浙江宁波人,50年代的老大学生,1951年考进了当时的武汉大学农学系,后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农学系和其他高校的农学系组成了华中农学院,硬生生地使毕业证书打了折扣。毕业后分到了襄樊农科所,研究了一辈子的棉花。婆婆是江苏扬州人,高中毕业考到了襄樊农校,毕业后也分到了襄樊农科所,研究的是小麦。俩个人研究的是关乎“衣”“食”的物种。
老公公是在上海长大的,其父亲是当时上海外资银行的高级职员,算是一个金领,一个人养活了全家上上下下十几口人(那时银行职员的工资实在是高)。老公公兄弟姐妹8个,也算是大家庭出生,可一辈子喜欢安静不善交际,不抽烟不喝酒不打麻将无不良嗜好,为人正直热情,本本分分做人安安静静做学问,喜欢读书看报,关心国内国外大事,最喜欢看的是新闻频道,典型的老知识分子形象。
婆婆比公公小7岁,所以老公公是姚家绝对的一把手,婆婆一辈子服从公公的领导,大事小事均是公公说了算,我总是和俺家大叔说,这一点我绝对做不到。记得看过姚家的一封家书,是公公出差前给婆婆写的信,满篇都是嘱咐婆婆的注意事项,大大小小列了近十项。我总说婆婆是个享福之人 ,不用操心不用劳神。婆婆也是没有啥特别的爱好,最大的爱好是排球,且只喜欢看女排比赛,是中国女排的绝对粉丝,所以婆婆比她儿子有见识,支持的是国家英雄,经常能享受胜利的喜悦。还有一个爱好是每天晚上和公公一起看海峡两岸,俩个老人一人一把椅子,坐着电视前专注的共看一档节目,所谓老伴老伴老来有伴,不过就是如此。
小哥小时候,婆婆来到化纤厂带孙子,因着小哥的关系,让从未分开过的公公婆婆两地分居了两年。那时我们还在老鸦冲的一间房住,房子太小,因此晚上我们仨就回爸妈家住,那时是吃在“小家”住在“大家”。那时的小哥跟着奶奶说了一口的扬州普通话,经常跟在奶奶后面“搞啥子搞啥子”的发出疑问。
公公婆婆在襄樊生活了60年了,可依然顽固地坚守着乡音,公公是一口宁波普通话,婆婆则是扬州普通话还夹杂着襄樊话,如今二老均已满头白发,真正是“乡音未改鬓毛衰”。
现在公公婆婆均已年过八十,每次回去,老公公总是坚持亲自下厨为我们做好吃的,厨房一直都是公公的地盘,偶然我下个厨,也要按照他的方案进行烹饪,我总是不解地问老公,咋一到你家我烧的菜就变成了你家的味道,没有了我的风格。
每次我和老公离开时,公公婆婆总是会在窗口目送我们,挥手道别,25年了一直如此。每个儿女的身后都有一道关心的目光,无论你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