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1序《自我的枷锁和解放》动机在杭州
阿德勒想要帮我们摆脱的束缚:
1、来自过去。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你怎么看待过去。而我们对过去的看法是可以改变的。
2、来自人际关系。每个人的课题是分离又独特的。例如,我怎么爱你,是我的课题,而你要不要接受我的爱,是你的课题。每个人都要守着自己的本分,过自己的人生。
3、来自未来。当你急着奔向未来的时候,说明你已经不喜欢现在了。阿德勒哲学强调当下的意义。
Part2引言
世界是简单的,人生也是简单的,人是可以改变的。
人并不是住在客观的时间里,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你所看到的世界不同于我所看到的世界,而且恐怕是不可能与任何人共有的世界。
主观世界就是“如何看待”。
Part3如何看待我们的过去?
1、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理解人性的真理和目标。
阿德勒心理学考虑得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我们的人生是由自己选择的。
PS:很多时候,我们先有了行为,然后再去合理化解释。
2、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阿德勒心理学就是勇气心理学。我们只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而且因为缺乏改变的“勇气”。
Part4 缺少改变的“勇气”
1、我的“目的”是:避免在他人的关系中受伤。
自卑感来自主观的臆造,它也是自我超越的动力。
缺少改变的“勇气”:不愿意为了改变自我而牺牲目前所享受的乐趣——比如玩乐或休闲时间。也就是拿不出改变生活方式的“勇气”,即使有些不满或者不自由,也还是愿意维持现状。
2、越自负的人,越自卑
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应该是不断超越自我。(把孩子当作与自己一样的人真诚相对)
承认错误,不代表你失败了
如果你认为自己正确的话,那么对方的意见应该不重要。但是,很多人会陷入权力之争(觉得这些都是“我”说的话,要维护),试图让对方屈服。正因为如此,才会认为“承认自己的错误”就等于“承认失败”。
PS:让怒气自然的流动,去感受,不去阻拦。
3、只要你变了,周围也会改变。
所以,无论多么困难的关系,都不可以选择逃避,必须勇敢去面对。如果选择“逃避”,就是缺乏“勇气”。
Part5课题分离
1、我们不需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
过于希望别人的认可,就会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也就是舍弃真正的自我,活在别人的人生之中。
2、重点--课题分离(人际关系的入口)
分离课题,并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而干涉别人的课题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
*首先明确,这是谁的课题?
*然后课题分离,如果是“别人的课题”,那么不要干涉别人,不要试图去改造别人。
家长所谓的“为你着想”,事实上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目的—面子和虚荣又或是支配欲。也就是说,是“为了我”,正因为察觉到了这种欺骗行为,孩子才会反抗。
即使父母也得放下孩子的课题,这样可以减轻自己的人生负担
*我们能改变的,只有我们自己。
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但是你也不能干涉别人的课题。
PS:这使我想到熊师傅说的,不要给人免费的建议。如果别人需要你的帮助,再说也不迟。
3、自由
*是选择别人的认可还是选择得不到认可的自由之路?
被别人认可意味着不想被任何人讨厌,这是一种对自己撒谎也不敢对周围人撒谎的生活方式。
选择了不自由生活方式的大人看着自由活在当下的年轻人就会批评其“享乐主义”。当然,这其实是为了让自己接受不自由生活而捏造出的一种人生谎言。选择了真正自由的大人就会鼓励年轻人勇于争取自由。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别人的认可。
不害怕别人讨厌,不是故意惹人讨厌或作恶。
即使有人不喜欢你,那也不是你的课题,你也干涉不了。“不想被人讨厌”是我的课题,但“是否讨厌我”却是别人的课题。
Part6 活在当下
1、 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出发点是分离课题
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是共同体感觉。
共同体从“我和你”开始,然后扩展,从过去到未来,甚至包括宇宙整体在内的“一切”。
所以,在更广阔的天地寻找自己的位置
PS:与系统论、系统之美,一致。
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会获得勇气。
2、 工作的本质是对他人的贡献(PS:这样才能体现自我价值)
3、 重点—人际关系不顺利的原因:无法做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却将焦点聚焦到微不足道的一个方面并企图以此来评价整个世界。
总结: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我们的意义,应该由自己决定。我的人生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