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实际投入是时间与效率的乘积
能够迅速进入专注状态,以及能够长时间保持专注状态,是高效学习的两个最重要的习惯
如果你对整个目标的几个重大步骤有清晰的界定,能够对每个步骤的耗时作出靠谱的上界估计,你就不会对不确定的未来,不确定的时间投入感到恐惧,就不会被这种不确定感压迫而过早退出
信心,是这样一种奇怪的东西,就算你没有确切地证明未来会更好,你也会坚持下去,你不会过早退出循环
你所拥有的知识并不取决于你记得多少,而在于它们能否在恰当的时候被回忆起来,因为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恰当的时候能够想得起来去使用
我们在记忆的时候将许多线索一并编码进了记忆,事后能否提取这段记忆严重取决于线索是否丰富,以及在回忆时是否重现了记忆时的线索
书写是为了更好地思考
警惕事后偏见、自利归因
仅仅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述一下就能极大地加深印象和理解。获得多少并不取决于读了多少,而取决于思考了多少、多深
养成反驳自己的想法的习惯。“一定是这样吗?有没有例外“
时不时抬起头来审视一下自己正在做的事情,问一问它(对现在或未来)有什么价值,是不是你真正想做的,你学到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它们重要吗?你需要在这个时候学习这些吗?
学习一个东西之前,首先在大脑中积累充分的”疑惑感“。思考越多,看到答案后的印象越深刻
对于坏习惯,一认识到习惯的改变不是一两天的事情,承认它的难度;二如果真想改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自己的行为,否则会以一种根本觉察不到的方式左右你的行为
重视提前积累的强大力量
第二篇
我们每个人都带着有色眼镜看待这个世界,客观且全面地描述一个事情极少有人能做到
第58页谈到了原始自我与理性自我
没有好的结果并不代表过程就错了,有了好的结果也并不代表方法就对了。客观做法是:看重过程,而不是重单次的结果,因为再好的过程也可能会偶尔失利,
但从长远看来,好的过程总体上必然导致好的结果。
在第63页文章**逃出你的肖申克(二)
**中,主要讲述了大脑对光线、色彩容易因为先验假设而产生误判,最后有结论:在经历漫长的进化后,大脑内部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先验假设,虽然从外界接受到的信息其实是满含歧义的,但我们并未感到无所适从,而是从富含歧义的信息中找出最靠谱的解释,都是因为先验假设在起作用。它是把双刃剑,另一面就是“偏见”
生活中有多少误解是由于对别人的意图的误读而导致的呢?我们总是混淆“事实”与“推断”,尤其是当我们对推断的确信度很高的时候,或者某种推断对我们有利的时候,或者当这个推断源于大脑天生的偏见。
比如我自己亲身的例子,当校园卡里没钱的时候,我推断是不能打水的,即打水机是不会出水的,结果呢,事实是仍可出水。
作者举了个例子,很经典。有个古罗马哲学家认为,宇宙是无限的,他是这样论证的。假设宇宙是有限的,我们往宇宙的边界掷一根标枪,则我们将看到以下两种情形之一:这根标枪穿过边界飞向远方,这说明宇宙并无边界,它是无限的;或者这根标枪在宇宙边界停了下来,这说明边界外“有东西”挡住了标枪,同样说明宇宙是无界的。
- 我们太可能因为受到知识的局限性而对事物的看法产生无法消除的偏见,有时候打破这种偏见的唯一途径就是开阔视野,多积累知识,以及和不同知识背景的人讨论,否则就算抱着“我可能是错的”这种信念,你也不知道怎么去证伪自己的一个猜测。
在第80页,举例谈到女孩与男孩在理科智商上的是否有差别?
时常用以下两句话来保持open mind:
“这只是一种可能,未必是唯一的可能”
“想不出其他解释并不代表就不存在其他解释”逃出你的肖申克(三)和(四)讲得是理性大脑与情绪大脑间的故事,也很经典,值得反复阅读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