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一介凡俗子,在平凡的行业里做着凡事,过着凡生活,凭三尺灶台,炒一锅好菜,让食客满意。可就是这样的凡人凡事,却尝尽了生活百态,炒出了不平凡的一生,被同行们称为厨房里的“铁人” 张恒铭!
了学习新菜品三天两夜不休息,为了提升口味一个月煎了一千多块牛排,最大的愿望是把陕菜做成艺术品……
1978年农历8月,张恒铭出生在山西候马市一户普通农民家庭中。在这个时代,人们没有丰富的物质生活,更别提什么娱乐活动,每天只想着怎样填饱肚子,对于未来如何,没有人去考虑过。
由于家境贫寒,又正值饥荒岁月,张恒铭也只是读完初中毕业就早早退学,那年他才14岁。从无忧无虑的课堂到为温饱奔波的工地,放过牛、拔过萝卜、十几岁的张恒铭便体验到的生活的不易与艰辛。
1994年,张恒铭偶然间听到了北京部队要来家乡征兵的消息。他便响应号召,应征入伍。本以为武警部队前来征兵,谁曾想,终是命运造化,偏偏成了自己眼中那“低人一等”的炊事员。“当兵以前就听说,没有文化,反应慢才被分配去部队的炊事班。”内心百感交集,脑袋嗡嗡作响,不甘与难过萦绕于心,挥之不去。
整日里,张恒铭没有丝毫精神气儿,做事也不积极,究其原因,他压根不愿做炊事员,认为炊事员始终低人一等。终于,上级领导察觉到了张恒铭的低迷状态。在一次新兵专题教育上,政委专门谈到了炊事员,说道:伙食搞好了,顶半个指导员。部队里从上到下,谁人不需要吃饭?吃不好,喝不好,怎能搞得好训练,打得了胜仗?所以啊,炊事员从未低人一等。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炊事员的工作决定战士们的健康,是部队战斗力的保障,对我们整个部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思想从这一刻开始转变了。16岁的张恒铭感触颇深,缠绕在心头的结也慢慢打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更何况还身为光荣的武警战士。受到鼓舞后的张恒铭,一扫之前的萎靡不振之气,每天第一个起床,打扫伙房,向老师傅学习炒菜技术、制作面食,不叫苦不叫累,日复一日……就这样,张恒铭慢慢地受到了就餐人员、战友、领导的表扬,表现也愈发出色,做了炊事班班长,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1995年,武警部队举办烹饪学习班,张恒铭被推荐前去学习。对他来讲,这是他人生的新起点。在唐山市组织的厨师定级考评活动中,凭一道热“金毛狮子鱼”、一款食雕,均获双百满分的成绩,成为了一级厨师。
在这里,他第一次真正了解到什么是,烹饪是文化,是科学,是艺术。第一次开始了解到来自祖国天南海北的美食佳肴。
回来后,他进一步向食堂的老师傅学习,做的每一餐、每一食,都力求精致。张恒铭为了练好雕刻,一整晚都会猫在宿舍里学习雕花。从一开始用萝卜,到后来用白菜、黄瓜等。慢慢地,从最初的装饰美观做到后来的“花、鸟、鱼、虫、兽、人”,在蕴含武警部队理想的同时,也承载着自己年少时的梦。就这样,张恒铭的名气也渐渐涨了起来,受到越来越多领导的青睐。在一些重要活动中,都会点名让张恒铭做几道拿手好菜。
短短几年,张恒铭从一无所有,到全国、燕、鲍、翅、专家,法国蓝带美食会金牌会员,亚太国际厨皇勋章、中国烹饪大师、中国餐饮厨艺大师、中华满汉全席烹饪大师、中华满汉全席十佳烹调师,乡土菜国际大师、爱心国际烹饪大师、国家职业营养师,中华药膳大师,国家一级评委,陕西省烹饪大师“中华优秀厨师”称号……
许许多多荣誉面前,这背后的心酸苦楚又有谁人知?一把鼻涕一把泪,投身厨房英雄无畏。白衣白帽貌似高贵,其实生活极其乏味。多少个日与夜的磨练,多少个白与黑的琢磨,才有了今天的成绩。“天道酬勤”,或许这就是张恒铭的现实写照吧。
一饭二菜,千秋世界。刀工火候,五味调和。美食之所以称得上美食,是因为色香味俱全。人生之所以称得上人生,是因为它亦有酸甜苦辣咸。一道美食包含着一段人生,从锅碗瓢盆里中尝尽朗朗乾坤,从酸甜苦辣中透出悠悠岁月长。从大锅饭到精品佳肴,从默默无闻到声名显赫,靠的是柴米酱醋盐、一日三餐,靠的是勤学苦练、学技终身。张恒铭说,因为认真,所以优秀;没有最好,只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