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简介: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年10月2日-1948年1月30日),尊称圣雄甘地,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印度国家大会党领袖。甘地是印度国父,也是提倡非暴力抵抗的现代政治学说——甘地主义的创始人。他的精神思想带领国家迈向独立,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他的“非暴力”哲学思想,影响了全世界的民族主义者和争取能以和平变革的国际运动。1948年1月30日下午5点17分,甘地被反对分子刺杀,享年78岁。
《甘地自传》是甘地自己写的一部传记,完成于1925年,书中不仅讲述自己的身世以及成长轨迹,还有关于“我体验真理的故事”,这些体验包括非暴力、禁欲、素食、独立运动等,甘地所谓的真理既指言论真实,也指思想真实;既指精神层面的相对真理,也指绝对真理、永恒的原则,即“神灵”。甘地对神灵感到惊奇、敬畏、甚至惶恐,他只是把神灵当成真理来崇拜,他把一切无法解释的现象,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幸运都当成是神灵的庇护。
我们所认识的甘地,被尊称为印度之父,人称“圣雄”,看似很伟大的光环,其实背后的经历并没那么轻描淡写。甘地常常因为这个称号而陷入痛苦,且丝毫没有带来片刻欢愉。我很好奇甘地怎么就成了印度的国父?
印度是一个盛行种姓制度的国家,又称贱籍制度,这是一种以血统论为基础的社会体系,种姓制度以统治阶层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且不同种姓之间的贵贱歧视非常严重。甘地出生在一个比较尊贵的种姓家族,家族中有好几任行政长官,所以他从小的生活比一般的印度人优越,可以接受到良好的教育。甘地对宗教的信仰来自于他的母亲,他的母亲拥有极深的宗教情怀,常常许下严苛的誓言,并坚决执行,对信仰的绝对拥护给了少年甘地极大的影响。
我们知道甘地倡导非暴力、素食和禁欲,也领导印度的独立运动。但是在甘地少年时,他并不是这样的,他认为现实生活无法满足自己的欲望,想要获得独立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无法忍受事事都要获得长辈的允许,最后对于生活的嫌恶,甚至他会违背信仰偷偷吃肉,跟着同学抽烟,还尝试过自杀。虽然过后会深深自责,但是内心的欲望还是跳出了信仰的约束,倒是有一种跳脱藩篱自由的思想。在家族种姓制度的禁锢之下,甘地十三岁就结婚,童婚制度在他看来是极不道德的,但是他没有办法违背家族的安排。在甘地读大学的时候,他有机会到英国留学,但身为印度教徒约定俗称的规矩,成了家族拒绝他出国的理由,担心他会违背信仰,毕竟当时的英国社会比印度开放许多。不过甘地还是通过发誓来说服家人,成功去了英国留学,其中他的哥哥起了很大作用。在英国甘地学的是法律,最初原本就是只想拿到律师从业资格证,以期望能够回到印度继承父亲的事业,当时甘地的父亲已经过世,家族没了政治上的依靠,都寄希望于甘地,希望以后甘地从政。学习法律并没有让甘地成为优秀的律师,甚至因为天生性格的胆小羞涩,以至于连在法庭上为委托人进行辩护都开不了口,但是在留学期间,他了解到其他不同宗教的教义,也接触到各类思想先进的朋友,这些都为日后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奠定了基础。
由于工作的需要,甘地有机会到南非,当时的南非种族歧视非常严重,从搭乘火车就能看出,一等车厢、二等车厢、三等车厢的区分是按照人种来的,当时统治南非的是英国,但很多印度人到南非谋生。白人是上等人,其他的有色人种都被不同程度的歧视,举个例子,甘地买了二等车厢的门票,在车上碰见了管理火车的警员,硬是要求他去三等车厢,如果不服从,就直接赶下火车,就因为他是印度人,一趟列车足矣见识到这个社会的大环境下种族歧视的严重性。甘地终生都选择乘坐三等车厢,哪怕是后来他成了圣雄,依然坚持最初的选择,在三等车厢里他能接地气的感受的底层人民的生活。
甘地提倡的真理,有一些我并不太认同,对神灵无私的信仰这可以理解,但是将所有的幸运都归于神灵的庇护,这个不太理性。信仰固然重要,但是把信仰当成是监督和禁锢生活的理由,并不是一件很理性的行为。尤其是在治病方面,不吃药、不打针、觉得吃药治病是对神灵的亵渎,甘地不仅对自己严格要求,就连自己的小儿子和妻子深受病苦的时候,还是坚决的拒绝医生的有效治疗,尤其医生建议病人喝牛奶或是吃鸡蛋有助于痊愈的时候,甘地也严词拒绝,理由就是不能违背誓言,你可以说他忠诚于信仰,但是以科学的角度来看,他的这种信仰是如此极端的盲目。信仰并不等同于真理,确却的说是一种准则,尤其是在面对教育落后、种族歧视严重且多宗教聚集的印度,只有用“神灵”的指引才能更好的领导底层的民众。
甘地常常把做任何事都与神灵挂钩在一起,失败了就是神灵的惩罚、成功了就是神灵的庇护,好像一个不存在的东西,却能主宰世间万物一样。甘地说:“想要与神灵为伴,要么保持孤独,要么心怀世界。”甘地所谓的神灵,其实就是他认为的真理,只不过换了一种更能够使人信服的说法而已。在甘地提倡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他为生活在南非的印度人争取了很多福利和自由,从此声望渐升,拥护他的人也越来越多,他能够亲身接近底层民众,也能周旋于上层社会。他回到印度之后,在印度主持了各种各样的维权罢工运动,领导了印度土布运动,这些都直接的为印度工人争取很多利益。值得一谈的是在罢工中甘地对工人提出的要求,这些要求也充分体现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的宗旨。
1、绝对不使用暴力;
2、绝不骗人;
3、绝不依赖救济;
4、不论罢工持续多长时间,都努力坚持;罢工期间,用其他劳动赚取生活所需。
甘地最后也参与国大党的会议,负责起草宪章,在可能的情况下寻求自治,取得自治的方法应该是和平合法的。在国大党,印度教徒就背起了消除贱民制度的责任,并通过土布运动和底层人民建立了亲密的关系。在寻求自治的道路上,甘地做了很多努力,他还是寄希望于英国政府,在英国的战争中给以支持,以希望得到英国的开恩,并和平得到自治的机会,然后英国并不把这些帮忙当回事儿。这种行为既然行不通,甘地转为继续发展他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学说,力争发起底层民众一起努力争取独立。甘地之所以会成为人民敬仰的“国父”“圣雄”,很多是因为他为印度人民的解放,争取独立中起到了精神领袖的作用,这就是甘地的真理,他的真理很大程度成了人民的神灵指引。
最后说说我为这本书拟定的阅读计划: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是好奇甘地是怎么成为了印度的国父?从而引发了我阅读的兴趣,足足有473页,37万字的大篇幅书籍。在阅读之前,我看了目录,清楚整本书的脉络,根据章节来计划每天阅读的数量,一共有167章,预计一个月读完,需要每天读6章,大概25页左右,每天监督自己,必须坚持完成,6章的数量不多,但是由于有其他的事情要做,我每天也只有阅读6章节的时间。从3月31号开始,每天阅读6章,到4月27号刚好完成阅读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