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的国际化基本已宣告失败,产品之神微信,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神。这也侧面印证了微信在中国的成功,很大程度上靠QQ给微信导入关系链,而并非产品体验上的胜出。
而现在抖音在海外收获的巨大成功,给腾讯啪啪啪地打脸,这也让人不禁思考:微信国际化失败的深层原因,可能和中东石油国家难以实现现代化的原因相似。中东国家因为石油资源太丰富而无法实现现代化转型,产生了严重的石油依赖,后果就是做其他什么行业都不如卖石油,而这些更需要发展的行业就像受到石油的诅咒,很难实现产业升级转型。就像一只霸王龙,因为过度依赖那张尖牙利齿的大嘴,导致前爪慢慢都变得没用,竟然慢慢退化了。当环境变化,到要用到前爪的时候却发现,这小短爪却已经派不上用场。
而腾讯的石油,就是他拥有的中国社交关系链。这份强大的社交数据就是那张尖牙利齿的大嘴,神挡杀神佛挡杀佛。只要是需要人和人之间协作的产品,只要腾讯愿意做,那就能通过社交数据发挥到最佳。比如熟人社交、游戏、线下支付等等。
但在社交数据不能发挥作用的领域,腾讯可以说几乎屡战屡败,而且不止是在国外市场失败,国内很多细分市场也屡屡碰壁。比如微视这种内容运营类的短视频产品,社交关系链几乎起不到任何作用,相比抖音,腾讯输得很难看;
还有腾讯微博也在对抗新浪微博中惨败。而有意思的是,微博类产品本身就是社交类应用,但腾讯竟然也输了,什么原因?因为腾讯的社交数据在微博这种不平等社交关系网里,几乎也没有太大作用。大家在微博里都是关注大V为主,也就是说,用户在新浪微博里建立的的社交关系是全新的、和QQ微信里完全不一样的社交关系,这种关系在腾讯原有的社交数据里从来没有过。所以即使强如腾讯,只要起步晚了也毫无办法。
还有其他腾讯失败的经典案例,电商拍拍网、办公通讯TIM、搜搜.....等等。这些失败产品都有一个共性:腾讯的社交数据在这些产品里没有用武之地。
拍拍、腾讯微博这类需要强运营的产品确实不符合腾讯的基因,做不成情有可原。而办公IM这类纯工具类产品的运营出发点错了:不能靠产品体验吸引用户使用,而要搞定老板们。这就涉及到线下推广运营能力了,又是腾讯的软肋。
说来说去好像都是因为腾讯运营能力不行,那为什么腾讯的运营能力一直很弱?
试想,腾讯的一个内部项目孵化后,项目的每一个成员都会绞尽脑汁让腾讯的社交关系链给这个工具最大化地赋能,用最大的精力用在怎么把腾讯的社交能力融合到产品中,围绕社交来形成壁垒,而不是去构建这个产品真正需要的行业壁垒。有些项目可以靠这个成功,比如纯工具类的、不需要和现实世界发生关系的产品,腾讯最赚钱的游戏、广告就是最好的例子,只需要把游戏和广告平台开发出来,然后在QQ和微信里给个流量入口,钱就能滚滚而来。
但可怕的是,这种轻轻松松的成功让腾讯的每个人都有一个幻觉:只要产品体验做得足够好就不愁没有用户。我见过非常多腾讯出身的产品经理深深相信这点。为什么?因为他们从来就不缺用户,只要产品体验做得好,腾讯给个流量入口,用户就滚滚而来了,哪需要考虑获客的问题呢?既然不需要考虑获客,哪需要懂冷启动、运营、商业逻辑,这样下去又哪会懂实体经济、连接实体经济呢?
比如,电商需要建设强大的物流和电商系统做支撑,更要运营管理广大的商家群体,就算是自营电商也得有供应链资源和品控能力,这是和现实世界实打实的接触。短视频需要对网红有强大的线下筛选组织能力,更要拥有主动创造流行文化的直觉。而这些都不是做纯线上产品出身的腾讯擅长的。腾讯本质上就是个学生,而且是个标准的好学生,让他做题很厉害,所以腾讯的产品功能完善体验流畅。但让这个好学生去真实世界里运营商业、创造流行文化,这个好学生就会显得无所适从,像第一次走进酒吧的小学生一样手足无措。
这就是腾讯的社交资源,给自己下的最大的诅咒:因为长期以来躺在社交数据这个大油矿上赚钱,让腾讯上上下下所有人都忘了离开这个社交关系链该怎么做产品。所以现在的腾讯,离开社交关系链就很难做成什么事情。所以拍拍、腾讯微博、微信海外版、短视频等等,这些腾讯非常重视,但社交数据又帮不上忙的产品,肯定会非常惨烈地失败。
说了这么多,真不是为了黑腾讯。只是为了表达一个观点,而通过分析腾讯的成败,能够把这个观点要表达的思想最大化。这个观点就是:不要过分依赖一个资源,就算这个资源短期来看再强大,也要警惕它带来的长期影响。不要像腾讯一样,变成一个出不了海的困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