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讲一个自己的故事:去年曾筹划做一个跨境电商的项目,正值国家二胎政策放开,有一定的政策红利期。去融天使投资,谈了多次后基本意向已定,最终仍然崩了。投资人问我:天花板在哪?
其实我也不知道天花板在哪。现在想来:天花板的高度取决于我们的眼光,而真正的天花板可能不存在,也可能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任何一个市场也好、领域也罢,永远存在我们可以想象浮想联翩的空间。
不要停滞自己的想象,想象是上帝赋予我们的创造力量。
最近赫拉利的《未来简史》在各大书店畅销,难以免俗的看了起来。大数据及AI(人工智能)被提及尤为的多。这是例外吗?
上周,李开复在投资界的百人论坛上表示,在人工智能领域,就应用而言最看好的是金融、医疗以及无人驾驶,其中短期看金融,中期看医疗,长期看无人驾驶。作为创业导师说这话并非无的放矢。
这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大把大把的资金正疯狂的涌入人工智能领域,它会如16年VR般,这个看上去五彩斑斓泡泡继而被迅速的戳破吗?
去年日本有一名60岁患有罕见的急髓性白血病女性患者,东京大学医学院所有白血病专家教授倾尽全力,经历了各种疗法,可以说是所有能使用的治疗手段全都用上了,也未能起到疗效,统统宣告失败。
但是专家心目中知道有一件事能做到的话,其实是有办法的。但是需要研究这名患者体内癌细胞中活性细胞的基因突变的那个点,可是学过初中生物的人都知道,人体细胞基因片段千千万,要找出那个基因突变的点,何其之难?
需要读完2000万份医学文献,摞起来足足有四千多米高,相当于上海地标10座金茂大厦垒起来,只有把这些看完,就能知道病人基因突变的点在哪儿了。
可是病人能等得到这一天么?
在医学教授们束手无策正要对患者宣告死亡之时,IBM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沃森”花费了10分钟时间便读完了所有的医学文献,最终计算出患者基因突变的点在哪个片段上,患者重获新生。而这只是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的初步运用。
兴许用不着二三十年,只需10年时间,人类一半的工作将会被如沃森般的人工智能所替代,诸如时下金融领域正热门的交易员、会计、中介、文员、客服,更甚如电子竞技LOL、Dota之类的,面临的对手不再只是人类选手,人工智能也会同台竞技,他们的团队配合会更默契,对冠军奖杯发出更强有力的冲击。
鸡汤教主马云说,面对新的机遇,很多人都经历过四个阶段: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来不及。
而当你看懂某个行业的时候,风口已过,猪却再也飞不起来。
埋于80岁,死于30岁。
很多人一辈子就重复干了一件事,我不去加以褒贬。毕竟而今“工匠精神”正为世人所接受。但真是如此吗?
多数人30岁就已经死了,直到80岁才埋。那么这中间的半个世纪他在干嘛?
不少人在初入社会的前两三年学会了吃饭混职场的本领,然后对其它技能的学习就停滞了。然后每天确实很勤奋,按时到公司报道,从不迟到也不早退。在旁人看来,哇,他真的好努力好努力的工作!
薇安说,的确你真的很努力,但这只是体力上的勤奋,并非脑力的勤奋。你只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仅此而已。余下的三十年,也只是在重复着头几年学到的本领,基本上你工作的履历也就停留在30岁以前了。
不要试图用战术上的努力来弥补战略上的失误。
换到职场也同样适用,不要成为在战略上懒惰,而在战术上勤奋的人。
未来,已来。
醒醒吧,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根本无需其他人来替代你的岗位,也会有人工智能来取代你,淘汰你。培养你的核心竞争力吧,培养你的无可替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