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款APP因数据安全问题被下架,引发各界热议。信息安全之于国家乃至全社会、个人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在本文中,我将和大家聊聊APP下架背后的原因,以及筹划一款新的产品,如何平衡算法、数据、隐私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普通人的应对方法是什么?
1.数据安全为何成了“高压线”?
数据安全为什么成为了这个时代的“高压线”?在我看来有三个层面的逻辑,即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体层面。
在“金融战”、“贸易战”和“科技战”的背景之下,一个国家核心的“战略物资”已经不是土地,而是数以万计、数以亿计的用户大数据,它反映的是国民级的行动轨迹、经济活动、娱乐爱好等。这是在国家层面上要严格监管数据安全的核心要素。
从社会层面看,为什么说数据安全如此重要?这里面有大量的交易行为数据和使用行为数据,这两件事连接起来之后,就能够预测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真实状况。拿到数据的一方“进可攻退可守”。退,可以通过分析让行为有的放矢。进,可以发动舆论的攻势,直接摧毁之前构建的社会体系,所以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
个体层面自不必说,比如在淘宝下单一副眼镜之后,支付宝和京东推荐浏览的商品都变成了眼镜,跨App推荐的情况屡见不鲜。甚至有时候在微信上跟朋友用语音说了一样东西,最后也会有APP给出相关推荐。个人信息数据聚沙成塔、聚蚊成雷,到达了一定规模之后被泄露,细思恐极。大数据时代产品的边界与限度,以及每一个微小个体的隐私保护,不容忽视。
另外,我认为数据量和数据维度是我们要思考数据的两个层面,数据量大,是指产品拥有了海量的用户数据,这往往和用户的数量直接相关,也和用户的使用频次相关。数据维度,拿滴滴来说,有人的维度,有地理位置空间的维度,有消费的维度,有时间的维度,有人和人单点到达的维度,有几个人拼车的维度,维度非常之多。所谓“能力越强,责任越强”,数据量越大,数据维度越多,价值极大,“危险系数”也就极高了。互联网企业在鼓吹自己数据的巨大价值的时候,也要知道自身和实体行业比起来最大的问题和最大的风险也在于此。
同时,用户可以接受拿隐私换方便吗?这是一个哲学问题,也属于商业伦理学的范畴。有时候,我们要去考虑数据使用的值数,更要考虑数据的隐私保护,要清楚两者的边界到底在什么地方。
2.如何平衡数据使⽤和隐私?
数据使用和隐私其实是硬币的两个面,大数据是非常有用的。比如在商业运营中,今日头条的信息推荐为什么如此精准?核心原因是对大数据的利用,它拥有庞⼤的数据量,包括2.6亿的活跃⽤户,其中⼈均单⽇使⽤有12次,⽇均评论数高达1037万余条,这些海量的数据可以带来精准的“算法”。同时,推荐引擎将协同过滤——看了的⼈还喜欢,相关性——和此⽚有关的基本⼯作原理,在网络协同效应(所谓⽹络协同,指的是通过⼤规模、多⻆⾊的实时互动来解决特定问题)中发挥到极致,这样就可以在用户的信息生态中,实现AI的高效内容推荐,做到“你关注的才是头条”。
另一方面,正是因为产品依靠流量的时代正在过去,流量越⽤越少,而数据越⽤越多,所以数据的价值也就愈发明显。各商业主体对数据的获取也愈发“疯狂”,近七成APP获取⾃身不必要的隐私权限,超8成用户遭遇过个⼈信息泄露,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儿。
那产品人如何在产品设计中,平衡数据使⽤和隐私?首先是“Do not be evil”,⼩胜凭智,⼤胜靠德。任何⼀件事⼉,要判断本愿和初⼼是不是对的。其次是尽可能地多拿到⾃⼰可以拿到的数据,实现多维度、丰富的存储。每⼀个传感器的使⽤都能带来⼀场产业⾰命,而历史数据的对⽐就是非常大的价值点。最后是构建数据调节回路闭环,⽤户越使⽤,信息获取越精准。信息越精准,用户的体验越好,也就更便于构成体验的壁垒。
3.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怎么应对?
在这个充斥着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应该怎么去应对?
第一,时刻关注行业的方向和国家政策,预测风口。了解市场走向,尝试做第一个吃蛋糕的人。
第二,衣、食、住、行是行业关注度极高的四大板块,要规避刚需⾏业的政策⻛险。第三,做好合规管理,打造可成立的商业模式画布。数据具有极⼤的商业价值,关键在于取之有道,⽤之有度。比如美团重启打车服务,下单首先看到的是服务协议,第一条到第三条特别强调了隐私。这种政策响应的速度和意识,是非常聪明的。第四,做好个⼈经营,解决一些趋利避害的实际问题。通过行动和复盘,不断地做自我提升。对于商业模式来说,要分析业务的客户群体,解决用户是谁的问题,比如是给一个企业提供自己的劳动力,还是给更加大众的人解决就业所需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