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 第88天分享
今天讲课文《酿》,这篇课文记叙了一位语文老师在上课时,由于误读“酝酿”的“酿”字所引发的故事,赞扬了一位小学生刘东东真诚地帮助老师纠正错误和语文老师知错就改的坦诚品格。又到质疑环节,孩子很真敢说。七嘴八舌地质疑接踵而来:“课间老师能和男孩子掷飞碟,和女生跳皮筋?他们不怕发生安全事故吗?”“老师能这么玩的吗?”“实际生活当中,我们也这么做,会不会被狠狠批评?”
每一次质疑,都是一次思维的碰撞。我只能感叹孩子们关注角度真的和大人不一样。他们也许认为文章中的美好情感在现实生活当中似乎没有发现,那是因为我们没有用心去观察和体会吧?我反复让孩子们品读课文最后一段:“他高兴地坐下了,心里流淌着一股热流。他想,要是这时能飞回家去,该有多好啊!那样,他就可以立刻告诉奶奶:我们的老师,是一位多么好的老师啊!”
这是多么美好的情感啊!紧接着我让孩子们联系课文说这位老师“好”在哪里?然后通过我的观察告诉他们,平时我们老师认真负责的细节,一直说了很多学生不知道的感人细节,说到有几个女生泪水在眼眶打转。
话锋一转,我告诉孩子们,质疑可以很真实地联系自己的实际去提问,那是善于思考的表现,但不能因为自己的偏见而否定文章的观点。假如让老师来质疑,我可能会比你们更加离谱?孩子很感兴趣地问:“老师你会怎么质疑?”
我开始提出我的质疑:“我非常喜欢这篇课文的心理描写,但我不理解东东心理压力那么大,为什么爸爸妈妈没有出现,反而总是强调奶奶?他是留守儿童吗?”孩子们一阵爆笑,我严肃地说:“这是很严肃的问题,当前农村很多这样的孩子,爸爸妈妈在外打工,一年到头见不到爸爸妈妈,都是爷爷奶奶带着,但他们却很独立自主、懂事地关心长辈。值得我们学习啊!”
“第二个疑问是,文中的女老师是刚从师范学校毕业出来教书,和孩子们打成一片。那老师上了年纪就会丧失这种童心吗?那孩子长大会不会随着年龄增长减少了对世界的好奇呢?”那些孩子瞪大眼睛看着我,仿佛是在看一个外星人。
这确实是我的疑惑,我让孩子们帮我解答,结果更是啼笑皆非,但也很值得的思考。孩子本来就是哲学家!我后来还是绕回了课文的主题“真诚”,只要真诚地做人做事,我们一样可以保持纯真。
课后我还是被一篇关于“焦虑”的文章吸引,里边大概是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有位商界大佬说:可以依据睫毛的角度,区分各个地区的华人。
首先是大陆人。大陆人睁开眼睛,睫毛挑出180度,大开大阖,直眉愣眼,眼神里充满焦虑。
其次是香港人。香港人睫毛挑开的角度,比大陆人小15度。香港人也焦虑,但焦虑程度略低。因为香港的法律很严格,有规矩吗,就不用太焦虑。
再次是台湾人。台湾人睫毛挑开的角度,比香港人还要小15度。台湾的庙宇较多,举头三尺有神明,所以性格柔柔的,说话软软的。就算是被人欺负到炸了,最多委屈而温柔的问一句:你想怎样?
最后是新加坡人。新加坡人睫毛挑起的角度,比台湾人还要再放下15度。意思是说,大陆人火气大,最焦虑。香港人次之。台湾人软如泡面,可搓可揉。新加坡人,温顺的有点过了头。
可为什么,我们这么焦虑、火气这么大呢?也许这故事里边就有答案吧?别说这话题了,周六日加班做资料去,迎接上级部门对各类资料的检查。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焦虑可不能说是奋斗出来的呀?
快洗洗睡,争取明天眼睫毛别挑那么大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