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 路漫
至若茶为之物,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之矣。
—— 赵佶
茶与我结缘尚浅,家中也少有人吃茶,品茶的,所以说我对茶,着实是外行。与其相识还是偶得一次机缘在友人的家中,友的父亲倒是吃茶的行家,除了自己的买卖外,还独自运营着一家小茶馆,茶馆不大,客人也只是小区的住户,大多是旧相识,老主顾,某的一天,兴许也会出现一两个慕名而去看茶艺寻新鲜的人儿,而我,起初也是列在这其中的。
在这之前,我对茶,是有偏见的,总觉得喝茶是老者的风范,若谁拿着一壶茶在手上,便立马颇有一副旷世老者,怡然自得的悠悠神韵。那时就在想,我还小,才不愿做这般闲暇的人。尚且茶之滋味甚为苦涩,其本质也不过是叶子罢了,茶与我怕是没了缘分。后来,与茶慢慢熟知,了解彼此后,这样的想法也便烟消云散了。
友的家中,有大大小小茶具几十种,青瓷,白瓷,黑瓷,紫砂,如数家珍,琳琅满目,好不气派,展柜中的茶具清高,缎雅,好似诉说着其意味深长的绵绵茶语。这其中,我尤爱青瓷,爱它的晶莹剔透,爱它的清高。从宋朝之后,匠人便总喜欢将荷花图纹与青瓷相结合,一展清香优雅的荷配以釉色细腻,光泽莹润,如同凝脂的青瓷上,而后以此器沏茶,品茶,方觉才能感受到“一丝不留,一尘不染,一妄不存”的空灵意境。
而对于茶叶,我是不挑的,说不出宠爱谁,青茶,绿茶、红茶、花茶、乌龙茶、但有便喝,茶叶多是自己搜寻,每次放假回家,便喜欢把旁人赠与父亲的茶顺过来,拿到学校,待每日清晨醒来,喝完一杯润肠蜂蜜水,再冲泡一杯茶,细细品来,这样,我的一天才算开始了。
我的第一杯正式茶水由友的父亲亲手冲泡,一席四方的榻榻米,一张古色古香的原木方桌,放置于一盘玲珑剔透的茶具,燃之一闻禅香,盘腿而坐,静候佳酿。茶是龙井,是友的父亲方从杭州出差归来带的,我有口福,吃的此茶,真正的狮峰龙井雨前新芽,每蕾皆一旗一枪。茶道颇有讲究,前后共13步,从洗手观茶具,烫杯温壶到最后的品茗,每一步都有考究和说法,这些,怕是我一个外行记不得的事了。我只记得,龙井的茶色很淡,但入口香浓,直透肺腑。还有友的父亲说的那句颇具禅意的话“以茶可行其道,以茶可雅志”,从此,我便入了这茶的圈子,不能自拔。
后来对茶有了兴趣,偶然机会听闻其他院校有日本茶汤(茶道)研习社团,便也不管不顾,费了许多周折找到社团的社长的联系方式,贸贸然打电话询问能否去上一节课,耐不住我这方的软磨硬泡,终究还是同意了。这次的日本茶汤课也甚是正规,一处留有岁月痕迹的老房子,旁边一棵年份久远的老树遮蔽着院落,我和友毕恭毕敬将鞋脱在外面,屈膝盘坐,屋子简单的很,一席榻榻米,一副写意画,一支独花置于墙壁一方,一壶水,一方茶,几只茶碗,老师是一位老者,入座后,茶师点炭火,煮水,抹茶,然后分予宾客,为表示尊敬,客人需以双手接茶致谢,而后需三转茶碗,轻品,慢饮,奉还。这样严谨的程序,怕是对于我来说,多多少少不甚习惯,有些拘谨,或许我更爱“道可道,非常道”。
闲暇时光,沏一壶好茶,慢慢喝,品其味,懂其道。我与茶的交情尚浅,来日方长,漫漫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