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获取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与自己有关联,以及这种关联有多充分。它是一种底层能力,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什么是“关联”:
通俗点讲就是由A联想到需要解决的B,并转化为实际行动做出改变
为什么要“关联”:
从人脑层面讲--我们的大脑就是通过两个或者多个原本并不关联的神经元经过反复刺激产生了强关联,如果没有关联这个过程,就算有再多脑细胞也不会变得聪明;
从知识层面讲--孤立的知识就像沙粒,只有关联才能将其聚沙成塔,形成稳固的知识晶体,最终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
怎么做才是真正的“关联”:
核心宗旨--只需要关联与自身有关的内容,前提是你有明确的目标或强烈的需求
实现路径--
1.手中有锤子--对某件事有足够的热爱和投入,,保持极致的专注和思考
2.输入足够多--尽可能多的丰富自己的知识和阅历
3.保持好奇心--世间最伟大的哲思蕴藏在万事万物中,越不起眼的小事越有可能通过关联产生至深地启发
4.时常问自己:这个道理还能用在什么地方?
通过知识之间的不断关联,我们的认知体系也在不断地构建和完善,而一个人是否厉害取决于他所构建的认知体系是否能帮助他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
什么是“认知体系”:
首先我们要区分“知识”与“认知”,知识不一定能给我们带来认知能力,但认知能力必然包含有效的知识。这部分有效的知识是能帮助我们判断、选择、行动、改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所以我们要构建的是最适合我们当前状态的“认知体系”而不是“知识体系”
如何构建“认知体系”:
读书时,我们不需要全盘掌握他人的知识体系,只需要掌握那些最能触动自己、离自己需求最近的知识。
根据能力圈法则可知,人的能力是无法跳跃发展的,只能在现有的基础上一点一点向外扩展,而扩展的最佳区域就在舒适区边缘。
认知也是一种能力,同样遵循这个原理:处于认知圈边缘的知识与我们的实际需求贴合的最紧密,因此也更容易让我们产生触动,进而与现有的知识进行关联。而他人认知体系中的很多知识,纵使再有道理,如果距离我们的认知或需求太远,就相当于处在了学习的困难区。
体系的本质就是用独特的视角将一些零散的、独立的知识、概念或观点整合为应对这个世界的方法和技巧,高手们都是根据自己的关注点,不断收集该领域内触动自己的信息,然后加工整合,形成独特的认知体系,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打破形式,从万事万物中学习,不管是读书、上课,还是自我反思或与人交谈,只要学的东西能触动自己并解决实际问题,都是最贴近自己的成长方式,也能更好地消除学习焦虑
如何培养“触动学习法”:
1.坚持反思:留意每天最触动自己的那件事,不管好坏,记下来复盘,越详细越好
2.将触动自己的知识进行强关联:
1) 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清楚
2) 在需要的时候能提取出来
3) 在生活中经常练习或使用
学习不是为了知道,而是为了发生真实的改变,所谓的学习成长,诸如阅读、写作、反思、培养习惯、练习技能、建立认知体系等等,本质都是一回事儿:在舒适区边缘,一点一点向外扩展
想通这一点,一切就都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