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于永正老师《我怎样教语文》第六天。
今日先是重读了《要有语感,更要有责任感》和《雪中送灰》两篇。重读,依然让人兴趣盎然。
接着读了两篇《教学相长》《和教育名人的一席谈》。
第一篇,通过用画描绘“春风吹又生”,让人看到了孩子们的思维敏捷。不但知其意,而且能绘其形。低年级的孩子,能想到春风画出春风,真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和学生积极性被激发后的效果。
“教学相长”,“学问无大小,能者为尊”。
又举了带领班级参加歌咏比赛的事例。面对不能,面对“知困”,能自强。能有“寇能往我亦能往”的犟劲。
“教然后知困”,知困能否“自强”,这才是关键。所以要多学,学才会知不足。要用心教,教才会知困。更要能知不足而自反,知困而自强。
第三个事例。让学生写作文《给市长伯伯的一封信》。有学生不会写的“缇萦”的缇。问老师。老师不会。结果学生没让老师难堪,说是回家查一查相关内容。第二天。作文交上来了。这位学生开头就引用了这个典故。老师也因此查阅。获得了知识。然后表扬了学生的博闻强识,和引经据典。
学生因为老师的这两点表扬与批注,激发了更大的读书热情。而老师也因此积累了学问。
知识的积累,思想的丰富,就是在知不足,知困后,通过“自反”“自强”而实现的。
第四个事例,是公开课上学生指出了自以为不错的书写,板书不规范的一个字,让都师,不再过于自信,再也不敢马虎,再也不敢想当然了。把问题在尽量考虑周密,减少纰漏。
尽管,教学中难免会出现“不如弟子”的情况。这是正常现象,也是好现象。要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坦诚和谦虚。
不懂不要紧,学!
很朴实又生动的话语,思想自在其间。
第二篇《和教育名人的一席话》。举出了斯霞,霍懋征,朱作仁,和张田若,四位大家的交流。
感触:
课文要从整体上去感悟。要分析,但千万不能烦琐。
词语教学,不能机械释义说教,要形义结合,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记忆理解。对于初中的孩子,要结合语境理解。
阅读教学,要还时间给学生,要“大量读写,读写结合”。
作文教学要从提取信息入手,过程:审题——搜索信息——选择信息——形诸文字——修改。我觉得分就是审题,选材,组织,修改。有的学生有素材,也写不出,还必须会回忆,会筛选,会组织。语文老师的着眼点,应是语言文字。
可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