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幸福课讲师泰勒在一次吃饭的时候遇到一位大四的学生马特,马特说,“你知道吗,我的室友史蒂夫就在上你的课,所以你最好当心点。因为如果一旦让我看到你不幸福的话,我会立刻跑去告诉他。”
今年五月至六月,为期三天的济源积极心理学公益推广课程圆满完成,很多学员听完课后热情澎湃,但很快就发现了问题:为什么我学习了积极心理学还是会不高兴呢?
东西方两个不同的故事却有一个相同之处:人们往往认为一个幸福的生活是由无数完美的积极情绪体验所组成的,而任何经历过负面情绪,无论是嫉妒或愤怒、失望或悲伤、恐惧或焦虑的人,都算不上一个“真正”幸福的人。但事实上,唯一不会体验这些正常的负面情绪的只有两类人:一类是精神病患者,另一类则是死人。
人们不仅不允许自己体验痛苦情绪,也禁止孩子去体验。无论你是否承认,但现实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孩子想要一件玩具,当父母拒绝时孩子不允许哭闹,否则非打即骂;孩子跌倒了不能哭,否则就会多了一个标签“就你爱哭”,如果是男孩子,还会有另一个标签“没有男子汉气概”;孩子需求不被理解而他又不知如何表达时,唯有哭泣是最佳表达途径,但很多父母最受不了的就是孩子的哭,一听到哭就心烦气燥,想尽办法让孩子不哭,实在不行就“暴打”一顿,孩子就消停了下来……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哭似乎从未被真正接纳过。“男儿有泪不轻弹”、“眼泪要往肚里咽”等传统观念一直教导我们,哭泣是软弱的表现,尤其对男人更是如此。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在其著作《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中写道:“许多人都是在不认识自己情绪的情况下被教育成人。当他们‘憎恨’时,他们被告知那只是‘有点不喜欢’。当他们‘害怕’时,他们被教育说‘没什么好怕的’。当他们感到‘痛苦’时,他们得到的建议是‘应该勇敢并保持微笑’。”
人们是如此渴望幸福,于是把所有的消极情绪都当成了“幸福”的敌人。事与愿违的是,如果我们不允许自己体验痛苦情绪,反而会限制我们感受幸福的能力。我们所有的情绪都是从同一管道流过的,积极的与痛苦的,所以当我们阻挡其中一种情绪流过,将影响我们感受另一种情绪的能力。当我拒绝接受失败后内心的难过,也阻碍了美好降临时享受喜悦的能力;当我不承认自己对伴侣的愤怒,也限制了去爱她的能力;在我拒绝内心的恐惧时,便遏制了我的勇气。痛苦情绪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想要追求幸福的生活,我们必须允许自己体验生命中所有的情绪,允许自己全然为人。
接纳情绪并不代表要让情绪主宰我们的命运。
接纳情绪意味着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当周围朋友比我优秀时,我可以有羡慕乃至嫉妒的情绪;当我事业晋升受阻时,我可以有难过、不满的情绪;当我至亲离去时,我可以有悲伤的情绪;当孩子哭闹不止时,我可以有无能、无助的情绪……我不是一个完美的人,我不可能处理好所有的事情,我不可能控制好自己每时每刻的情绪,我承认、我接纳自己的局限、不足是真实存在的。
接纳情绪意味着臣服现实。当事情已经无可挽回地发生了,我们唯一能做的便是臣服现实。衣服洗坏了,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做错了决定损失惨重,迷途知返破财消灾;开车分神出了交通事故,庆幸人还活着;孩子叛逆处处和你对着干,孩子有自主意识了,成大了,你该学着放手了……每件事情的发生都有它存在的意义,臣服现实,接受无法改变的事实,试着寻找事情背后的积极意义。只要你愿意,只要你转变思维,相信你一定可以找到。当你换个角度来解释事件时,整个世界都变了。
接纳情绪意味着与情绪和平共处。有人说我心情不好,什么事都不想做。可是不想做并不代表你可以不做,这个世界还由不得你如此任性,任性到生活全由你情绪说了算。如今的社会竞争激烈,生活中的不如意事更是十有八九,换句话说,在正常生活中,消极情绪体验可能会更多、更强烈些。不要试图修正或消灭那些消极情绪,接纳它们,和它们和共共处,带着情绪依然可以工作、可以生活。丘吉尔曾患有抑郁症,但丝毫不影响他成为英国首相,崔永元同样如此,抑郁症并不影响他成为《实话实说》栏目的优秀主持人。情绪不应成为你干事创业的借口,把它当作你身体的一部分,不排斥不拒绝,允许它存在,和它好好相处下去吧!
当有一天,你真正做到了接纳情绪,真正接受了自己的不完美,允许自己全然为人,你会欣喜地发现,做真实的自己是如此幸福的一件事!爱自己,从接纳自己的情绪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