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众对政府是否满意,在某种层面上,体现了政府绩效的好坏。《灾后重建的政府满意度——基于汶川地震的经验发现》关注政府满意度的变化情况,本质探究的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群众三者的互动关系。已有研究发现,中央政府的满意度高于地方政府。该现象在本文中也得以验证,那么这篇文章有什么新的贡献呢?
首先,这篇文章借助国家治理理论,分析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群众的关系。从合法性和有效治理的角度,三者关系可以细化为四个层面,一是中央政府的合法性,即民众对中央的认同和追随,二是地方政府的合法性,即中央对地方的上级到下级的授权,三是中央的有效治理,即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监管,四是地方政府的有效治理,即地方对民众的政策执行。基于此,该文章的基本理论是“在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合法性与有效治理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区分,以及在现实治理实践中的困境,决定了汶川地震中群众对政府满意度及其变化。” 因此,灾区群众对中央政府满意度来自对灾后重建指导方针、政策的整体评价,体现中央政府的合法性问题,对地方政府的满意度来自于政策具体执行所感受到的公平感、有效性,体现地方政府的有效治理。在灾后重建的不同阶段,各级政府采用不同的联动模式,从“高度关联型”到“行政发包型”,这种转变也会影响满意度,导致满意度的变化。厘清灾区群众对不同层级政府的满意度来源,以此作为下文中研究影响满意度的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是实证分析,作者尝试从政府的运行机制来分析“中央政府满意度高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满意度不断下降”、“中央政府满意度不断下降”这三个现象存在的原因。(1)由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职能不同,中央政府是政策方针的制定者,把握大局方向,地方政府是政策的执行者,负责政策落实的细节。因此,群众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关系更为密切,也更容易产生不满情绪,而将重建的成就归功于中央政府。(2)随着灾后重建工作的不断推进,政府的治理方式也从“动员状态”转变为“常规状态”,工作层层发包,从中央移转到地方,中央的职能变成监督和验收。因此省政府在最后的验收阶段,为了完成上级任务,建造样本工程,牺牲公平性。(3)地方政府满意度长时间处于低水平会影响中央政府满意度。接下来,作者用数据验证以上猜想,发现一一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