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罢《人生》,掩卷叹息。一言以蔽之,此书抛给我们的,是个人生的命题: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观点被路遥以具体的故事诠释、解析,而故事里的人生又启迪我们真实的人生道理。笔者试以“姿态”“爱情”“理想”“人生”等几个关键词对本书进行粗浅解读。
一、劳动的姿态
书中上篇呈现给我们的主体画卷是朴实勤劳的劳动者的生活。与黄土地终日相对,把汗水揉进一个个踏实的脚印,在日复一日的耕耘里感受土地的情意,这就是一代又一代农民传承下来的基因,也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寄托。的确,对于农民而言,没有什么比土地更亲近更可爱更值得倾注心力的东西,也没有什么比劳动更诚实更美好更有意义的伙伴。在土地上劳动,是农民主要的生活方式和生命状态,而这些,是高加林极力摆脱的平庸与乏味。在他身上,融合了劳动者的坚韧和知识分子的清高,他抱负远大,梦向远方,书籍给予他的独有的浪漫是他精神的底色。然而,再美的未来都抵不过残酷的现实。加林的教师工作被“顶”下来,他成为自己一直逃避的底层劳动者。
面对上天如此安排,高加林作何感想?文中有一处描写最集中地体现了人物初期劳动的复杂情感,我们可以从人物的外现状态揣摩人物的心灵世界。“像和什么人赌气似的,他穿了一身最破烂的衣服,还给腰里束了一根草绳,首先把自己的外表‘化装’成了农民。”这种在装束上的刻意“打扮”,过度“模仿”,正是内心的一种反抗和不认同。“最破烂”之“最”字,恰是一种最特别的姿态,“非我族类”。“化装”则是为了与其他农民进行区分,因不像,因不是,方需“扮演”角色。此刻他的内心状态怕是与孔乙己穿长衫而站着饮酒时的想法异曲同工,然而做法却截然相反,孔以“美化”自己表明与众多酒客有别,高则通过“丑化”显示高高在上之意。这种有点类似叫花子的装扮方式是一种绝佳的讽刺,既是嘲他,亦是自嘲,同时这也是一种淋漓的自弃似的“报复”。
骨子力的傲气与压在心底的痛苦在劳动中以“自虐”的方式释放。“第一天上池畔,他就把上身脱了个精光,也不和其他人说话,没命地挖起了地畔。没有一顿饭的功夫,两只手便打满了泡。他也不管这些,仍然拼命挖。泡拧破了,手上很快出了血,把镢把都染红了;但他还是那般疯狂地干着。”句子中有几处用词可以充分体会到高加林内心的痛苦与“解压”的方式,如“没命”“拼命”“疯狂”,“命”之一字代表生命,身体。此刻,无命可惜,只余疯狂。高于生命的是什么?尊严。加林心中倍受伤害的尊严使他无视生命的痛苦,而这种身体痛苦的产生还会让他心里得到自虐般的痛快:“劳动苦一点,皮肉疼一点,我就把这些不痛快事都忘了”,肢体的疼痛让他心灵的痛点转移,不想面对的无法承受之痛,被消解在劳动之中,而疯狂的姿态,既是傲气肆意飞散,亦是极端的“疗伤”方式。
劳动有别于其他活动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安慰人的情感,于是,高加林“感到了一种无法言语的愉快”,他成功地以他劳动的姿态向人们证实:即使是衡量一个优秀的庄稼汉,他也具备其最重要的品质:吃苦。因他天生就是个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