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时度势”让党员教育出彩、出圈、出效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2024—2028年)》(以下简称《规划》),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党员教育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基础工作,发挥着培基铸魂的作用,一刻也不能放松。时代发展瞬息万变,社会需求日益多元,各级党组织要想巧解党员教育的“效”字密码,要因时而变、因势而新、因需而定,在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成果上出实招、见实效,扎实推动新时代党员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

       因时而变,分析“时”与“势”,以理论滋养、凝新铸魂为“基”,在教育内容上“出彩”。“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如何让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进一步深化,为党员注入“精神之钙”是当前党员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级党组织要在甄选“热门党课”上下功夫,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发挥作用为重点,做到政治性和时代性兼顾。既要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课、主课、必修课”,充分运用理论学习中心组、“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载体,组织党员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深入领会党的创新理论的核心要义、基本精神和实践要求,教育引导全体党员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又要紧贴时代发展大潮,敏锐捕捉身边的优秀典范与先锋事迹,立足本地红色资源禀赋,讲好抗震救灾时抢时争速、抗洪抢险中冲锋陷阵、春耕备耕中勇当先锋的故事,用具体的“英雄人物”、启迪人心的“红色故事”诠释初心使命与崇高精神,丰富教育的“内涵”、拓展教育的“外延”,让广大党员在感悟红色精神中开拓进取、干事创业,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思想政治保证和能力支撑。

       因势而新,突出“新”与“实”,以推陈出新、守正创新为“要”,在教育形式上“出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理念的革新,要想提升党员对党员教育的参与热情与学习兴趣,就要在“融合”上做文章,紧跟时代步伐,将线上和线下结合起来。“线上”持续提升党员“在线”的学习率,各级党组织要系统集成打造“网络矩阵”,探索“党员轮流上讲台”“在线自习室”“网上研讨室”等新路径,采取视频会议、视频连线、线上直播等方式打造个性化“指尖课堂”,灵活运用“互动式”“沉浸式”教学,使传统教师授课转换为党员之间的“思想碰撞”,让“云学习”“云交流”“云共享”“云服务”成为推动党员教育提升的重要途径,利用信息技术搭建“网络平台”、插上“云端翅膀”。“线下”要着力打造“红色课堂”“实景课堂”,组织党员到烈士陵园、纪念馆等红色教育阵地,党建阵地、产业发展前沿阵地等实景阵地,将现场素材变教材、产业基地变课堂,让党员在“身临其境”走红色路线中重温初心,在“声声入耳”的理论教学中学懂弄通政策理论,在“幕幕入心”的实战教学中领会先进经验,在改革发展的“壮阔征程”上“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

       因需而定,思考“精”与“准”,以“量体裁衣、精准施教”为策,在教育成果上“出效”。“因材施教者,因性而教,因能而导,因其志而启。”让精心设计的“教材”更符合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群体党员“口味”,才能调动起受训党员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培训实效。各级党组织要全面增强党员教育内容的层次性、精准性、实效性,针对党员群体结构多元、学习需求多样的现状,选择党员最关心的“课题”。对于农村党员,重点开设农村电商、强农惠农政策、农业种植养殖技术、乡村振兴战略等课程,让党的声音和惠农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对于社区党员,重点开设社区治理创新、矛盾纠纷调解、信访接待、城市更新等课程,邀请优秀党组织书记分享老旧小区改造、民族团结创建等实战经验,提升其服务群众能力;针对“两企三新”领域党员,重点开设组织管理、就业帮扶和合规经营等课程,切实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党员专项培训需求,着力增强教育培训成效,不断提升广大党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素质和干事本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