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林默
1
如果《甄嬛传》放在今天播,还能不能收割当年的国民热度?
答:非常不好说。
不像今天的网剧,在开篇几集,把所有能整的活儿都整了,剧情紧凑,制作精良,在把观众都吸引进来之后,后面的剧集大量注水。
《甄嬛传》当年的拍摄,还是很讲究循序渐进的。且由于过于用力铺垫女子的美好,这部剧的主要bug,都出现在了一开篇的几集。
这部剧的第6集,四郎与嬛嬛初见,那年杏花微雨,嬛嬛在树下吹起《杏花天影》。多么唯美的画面,除了这个洞箫,拿反了。
那年嬛嬛为四郎抚琴,古琴一直都放反了。
在第12集里,嬛嬛演奏古琴,音效竟然是一首古筝曲。
但是,在当年,这些bug并没有给这部热播剧带来丝毫负面影响,媒体更是一路盛赞这部剧“360度无死角,秒杀所有山寨古装剧”,收视率一路飙升。
为啥呢?当年的资本这么容易操控舆情吗?
《甄嬛传》是2011年11月17日开始在电视台播出的,2012年3月26日,开始在安徽卫视、东方卫视上星首播的,而这些bug,直到2012年4月,才被专家陆陆续续看出来。
彼时,观众的情绪,已经绕整个紫禁城走了四圈,操心的都是皇子这样的大问题,谁还管一把古琴放没放反?
总结一下,这个bug没有发酵,主要是当年的观众文化积淀不深,专家追剧又不积极造成的。
2
70、80后对于古琴的了解,基本停留在《广陵散》,这还得拜余秋雨当年那本《文化苦旅》所赐。
至于古琴放没放反?余秋雨没写,我们怎么知道。
但是,如果《甄嬛传》放在今天播,这些bug恐怕无法延迟发作。
在年轻人社交App Soul上,搜“古琴”,有5万多条瞬间,257万次浏览。
“古琴”是Soul上聚集了众多年轻人的知名圈子,有人热衷于翻译晦涩的古琴谱,有人乐此不疲地打卡练习。
当年四郎对嬛嬛说,这首《杏花天影》,用洞箫吹奏,减轻了曲中的愁意,但是如果在春夜用埙吹奏,会更得曲中妙处。
咱也不知道埙是个啥,他说的是真的假的。但是,在Soul上,真的有人在认认真真练习吹埙。
如果你以为他们的古乐器练习还是正襟危坐,高山流水,原来曲高和寡的古琴还能弹贝斯,还能打碟。
这种形式继续发展下去,还能整出这样的盛况——
这首《夜空中最亮的星》,来自Soul 跟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进行的一次跨次元尝试。
如果不是你用小胖手亲自点开,完全想不到用8700多年前的骨笛,3000多年前的五孔陶埙,骨排箫,蕉叶式琴等古代乐器,能把《夜空中最亮的星》这首神曲,演绎出如此吹拉弹唱、盛世欢腾的赶脚。
有人说,创意就是旧元素的新组合。
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传统文化,他们用新元素,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另一种美感。
这首古乐版mv一经发布,就引来了大量souler的关注。不止是关注,有甚者在古乐版的基础上加入更多新鲜元素,进行了二度创作。
比如下面这一版,诸葛亮的古琴,猫和老鼠的钢琴演奏,冯巩的三弦快板,再加上范伟的嚎叫,于和伟的鬼畜。这么说你肯定已经懵了,但mix在一起真的很和谐很美妙很惊艳啊。
3
夜空中最亮的星,来自几千前发出的光,而有人身在繁忙都市,却试图还原着几百年前的美丽。
Soul上有一个叫@萃华年的milly的女生,3年前入了簪坑,开始自学古风头饰的制作。
从玉簪花做到缠花,再到她自己研究出的创新工艺——纸工仿点翠,Milly买材料回来一点点实验改造。
做古风头饰比我们想的要复杂很多,光设计图稿就要画好几版,还要考虑头饰的佩戴性和坚固程度,把那些精细的珠子鹅毛一点点贴上去已经是最后一步。
她做过牡丹冠、双凤牡丹冠、五凤冠、翟冠。哪一顶放到电视剧里,都能掀起血雨腥风的争斗。
三年来她发布的手作古风头饰,引来了许多souler的狂赞,很多人找她定制,或者跟着她入坑。
如果你理解的国风还停留在穿着汉服满街晃,那你不妨去Soul看看,“国风”早已成为一个庞大的星球,不仅有这样的古风头饰爱好者,还有汉服设计师,团扇达人,刺绣小天才。
以及,在这种氛围感染下,有人吃着巧克力,也不忘复原一个三星堆黄金面具。
这都是些什么人?是若干躲进深山的细分领域李子柒么?
如果去细看他们的日常,你会发现他们平时就是程序员,教师,销售,酒吧老板,美术设计,在校大学生。
4
这一切,让人有一种魔幻的分裂感。
明明在媒体的描述里,这一代的年轻人是浸泡在漫画里、徜徉在游戏中的互联网原住民,他们脱离了传统礼教的束缚,跟传统文化隔着无法接续的鸿沟,他们渴望进入赛博朋克的世界,随时准备奔着元宇宙去了。
连整个商业世界,都表示做好了追随他们去元宇宙的准备。
Facebook说自己5年内要成为元宇宙公司,腾讯投资了“元宇宙第一股”的美股游戏上市公司Roblox,字节跳动斥资近1亿元投资了被称为“中国版Roblox”的手机游戏研发商代码乾坤,而被认为最有可能实现元宇宙的游戏公司,竟然也在投资元宇宙,比如米哈游就在6月投资了“社交元宇宙”平台Soul。
元宇宙到底是个啥?
打破次元壁?虚拟社会?网络公民?
周鸿祎说,如果元宇宙是“只要闭着眼睛躺在床上,插着管,供着营养液,通过刺激你的脑电波,就能产生无数的幻觉和形象,最后不就成了电影《黑客帝国》里的人肉电池吗?”
预言有自我实现的功能,我们今天的定义、想象和共识,也许就在决定着元宇宙在未来的自我实现。
我更愿意从另一种可能性上去想象元宇宙,它的核心是另一个维度上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依然是这个世界的第一要义。只是没有了现实的壁垒,人们可以凭借志趣,爱好,性格更快地找到彼此。
就像在这个主打“年轻人社交元宇宙”的App上,没用过的人都以为看到的会是满眼的洛丽塔,二次元,游戏,街舞,但是每当你输入一个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词,总会有大批的人被找到。他们分布在这个元宇宙的各个角落,就像夜空里散落而不被发现的星辰,以兴趣相聚,组成一个部落。
他们也许今天相聚于某款游戏的元宇宙,明天又在古琴的元宇宙里碰头。
元宇宙里发生的故事,应该如这次Soul携手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河南博物院开启的「Soul博物馆元计划」之「国风雅,遇知音」系列活动,不仅把喜爱国风的年轻人聚到了一起,还以另一种形式重燃了古典民乐的美妙。
8700年前的贾湖骨笛,这个国内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吹管乐器,音色悠远;距今约3000年的五孔陶埙,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对于甄嬛传研究者们,可以自己研究一番《杏花天影》到底用什么吹奏更有曲中妙处,四郎当年到底有没有忽悠嬛嬛?
此外,Soul还与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一起落地了「国风雅,遇知音」星光演奏会,不仅有《夜空中最亮的星》,双面镜乐队(Soul SSR-品味比脸重要)、高人气女歌手VaVa、爷青回的歌手组合青鸟飞鱼、配音演员陈张太康、古风歌手排骨教主等等,都带来了自己对国风的理解。
别看这只是一场古风演奏会,却在站内吸引了大量用户。让人们好奇的,不仅是这些穿越千年而来的声音,更是古乐器与现代流行音乐的碰撞。
作为国家级综合博物馆,因为考古盲盒、在线考古等新尝试,近几年河南博物院在年轻人中频频“出圈”。此次跟Soul合作,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团长霍锟还在线上与大家分享古乐器挖掘、文物修复、乐谱复原等知识。
从11月初,“Soul博物馆元计划—国风雅,遇知音”活动上线开始有大量对于国风感兴趣的网友参与,大家在话题页上不断分享着自己手绘的国漫,音乐,汉服,古饰,书法。
也正是平台这些年轻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让我们发现原来传承还有更多方式。
5
在Soul上有一位自称90后天蝎大叔的文物修复师,每隔几天就会发一张碎成渣渣的残瓷碎瓦,几天后再发一张经他修缮后完整如初的文物,他从事文物修复工作长达7年,修复过的文物有几百件,发上来的就有清代斗彩花瓶,元代青釉高足碗,汉代环首铁刀。
成千上万的粉丝对这些来自几千年前的“乐高拼搭”充满了兴趣,他们的理由是,“看文物修复本身就很治愈”。
什么是文物修复?文物修复一定是在故宫里吗?
当来自春秋时期的王孙诰编钟与王孙诰编磬,让人感受到啥是金声玉振,啥是上古庙堂音乐的皇皇穆穆;当那支灰陶烧制的埙,抚慰了深夜的心情;当这些古老的乐器重新吹开这片土地上传承的情感与审美;当人们一起认出了,夜空中一颗又一颗最亮的星。
Soul上的人们啊,也许那一刻,你们正坐在河南博物院的门口,一起修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