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质量管理发展的历史上,许多「质量大师」提出了各自的质量观、质量理念和质量管理方法论,推动了质量管理的发展,促使更多的人了解质量与质量管理。
沃特·阿曼德·休哈特(Walter A. Shewhart)
休哈特观测到自然界以及工业产品中的所有事物都会发生变异,研究这些变异并减少变异是改进质量的主要手段:
变异是不可避免的
单一的观测几乎不可能构成客观决策的依据
休哈特主张用链图来观测数据,并进一步指出存在两类引起变异的原因:
偶然原因
系统原因
爱德华兹·戴明(W.Edwards.Deming)
戴明质量战略的核心就是使用统计质量控制来识别变异的特殊原因与偶然原因。
戴明主要思想「质量管理14要点」
《十四条》的全称是《领导职责的十四条》。这是戴明先生针对美国企业领导提出来的。从美国各刊物所载原文看,无论是次序还是用语,都各有差异。这可能是因为在十多年的长时间里,戴明本人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强调的缘故。
约瑟夫·朱兰(Joseph M. Juran)
朱兰认为质量来源于顾客的要求
「质量」意味着能够满足客的需要从而使客感到满意的那些产品特性;
「质量」意味着免于不良,即没有那些需要重复工作(返工)以及会导致现场失效、顾客不满、顾客投诉等的差错。
朱兰主要质量观点
朱兰质量管理法「适用性」
最高管理层的参与,质量知识的普及培训,质量实用性的定义,质量改进逐个项目的运作方法,“重要的少数”与“有用的多数”及“三部曲”(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改进) :
朱兰「质量管理三部曲」
朱兰大部分著作主要是引起人们对质量危机的关注,建立起新方法进行质量策划,培训以及帮助企业重新策划现有过程,避免质量缺陷,并建立公司在质量策划过程中的管理权以免出现新的长期问题。
朱兰认为大部分质量问题是管理层的错误而并非工作层的技巧问题。总的来说,他认为管理层控制的缺陷占所有质量问题的 80% 还要多。
在第 5 版的《朱兰质量手册》中,“大Q”与“小q”概念在对比图表中列出。“小q” 将质量视为技术范畴,而“大Q” 将质量与商业范畴联系在一起。
石川馨 ( Kaoru Ishikawa)
石川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日本“质量圈”(品管圈)运动的最著名的倡导者,QCC之父。
石川是「因果图」的发明者。
石川与日本质量专家们一起提出了「QC七大手法」。
田口玄一( Genichi Taguchi)
田口玄一将把数理统计、经济学应用到质量控制中,形成了在线(on line)质量控 制和离线(off line)质量控制,进而创立了「质量工程学」, 形成自己独特的质量哲学——
「田口理论」
田口认为,开发具有某种性能的产品以满足顾客需要,通常需要经历三个阶段:系统设计阶段、参数设计阶段、公差设计阶段——
「田口方法」
写在最后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质量精进!
分享对质量的理解,看到、听到、学习到有新的理解会更新,共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