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觉醒》读书笔记分享
《认知觉醒》:这是一本方法论,类似工具书,是给所有准备提升自己或者已经走在提升自己道路上的人准备的。这本书的作者是中国人,我要强调这一点,因为我的手边同时段还有一本同类型的书叫《认知天性》,作者是美国人。《认知天性》要比《认知觉醒》晦涩的多,很明显,中国人的情商更高些,他知道他的读者属于哪一类,如果能很认真的把《认知天性》这样的书看完看通,也就不需要什么认知觉醒了,这说明你已经在觉醒的范畴之内了。
大家看过《琅琊榜》没,我刷了很多遍。前两集里庭生因为偷偷看书被恶毒的太监追打然后靖王和梅宗主路过制止,梅宗主捡起庭生的书,告诉庭生:这本书好是好,但是你现在还小,这些书不适合你,你等我选一些适合你的书读。 举这个例子是想说,书,没有好坏之分,有分别的是读者。没有人比你自己更知道你是哪一类读者,你又不用像庭生那样只能随机的偷书,当然你可以找人给你推荐,但是有推荐能力的人非常少,除非是你问我刚度过的基本书里,那一本比较好,但是我认为的好,和你认为的好,可能还不一样,除非我特别熟悉你的品味。
这是一些题外话,也不算是,因为今天要讨论的《认知觉醒》中有很大一部分比重是鼓励读者去阅读的,但是他并没有提怎么选书,可能他认为他的读者属于有具体提升目标的那一类。还有一个很残酷的现实是,尽管你读完了这本书,对你也没有思考的影响,你的认知不可能因为这本书而发生多少改变,更不可能达到一个觉醒的质变。
“觉醒”这个词很有冲击力,对我们很有诱惑力。就像我们都很喜欢金庸小说,很大一个原因的主角获取神功的方式总是靠走运,鸠摩智虽然坏,但是我们好同情他,他是个武痴,到处找秘籍苦练,如果让他挥刀自宫他比岳不群挥的还利索,最后却败给了一个只知道追在女人屁股后面喊神仙姐姐的私生子段誉。看到段誉那个死出,普通读者可能会共情,或许,我也可以。王阳明龙场悟道是一个非常精彩的瞬间,在他的回忆里描述说在他被发配的龙场,一个苦寒之地,一个雷雨夜,他大喊一声从噩梦中惊醒,被子都被他的汗湿透了,清醒之后,狂喜,三个字脱口而出,“心即理”,于是有了阳明心学。或者说谁谁谁经历了顿悟瞬间,开悟的瞬间,岳云鹏在采访中说自己某一天在台上,忽然一阵冷风吹到了脖颈,一下子通了。可惜,这类故事是成功人士讲出来的段子,就像岳不群不会告诉你他放弃了什么,或者我们只聚焦在他们成功的点,想到曾国藩只想到他如何权侵朝野,很少人知道他被太平军打到跳海,被他当时的军师左宗棠捞出来,啪啪抽耳刮子的狼狈。
这就是《认知觉醒》第一章要讲给我们的内容,你的大脑,其实并不完全属于你,甚至在阻碍你认知真相。你的大脑,其实一直想让你处在一个愉悦的状态,因为产生思考能力的理性脑是才进化得来的,这个区域不仅年龄小,而且话语权低,它要想发挥作用,相当于蚍蜉撼大象班门弄斧。比如说,你现在给你的2025年年度学习做一个计划,如果你现在的计划你可以像个机器人执行指令一样完成,你会写什么?这本书最后说一章题目:《早冥读写跑,人生五件套——成本最低的成长之道》,你可以依据这个写。这是你的理性脑在此刻做出的计划,也是你想完成的计划,可是,到跟前,你的本能脑要躺平,你的情绪脑要你行乐,联合起来就是及时行乐。因为丛林生活中我们的热量摄入本身就是不足的,吃饱以后尽量不要瞎折腾消耗能量,而且不知道下一秒就被哪个怪兽叼走了,所以没有长远考虑的概念。我们的基因上亿年了,我们顿顿能吃饱饭才五十年,为什么我们减肥那么困难,肥胖超过烟草成为了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要素,本质上还是我们的基因压根不相信我们吃了这顿一定有下顿,它们只知道有能量摄入赶紧囤积,毕竟当年不勤劳去囤积能量的基因都灭绝了。
现在人教版初一的历史书上第一章第一节就有一组北京人和现代人脑容量的对比数据,1088毫升和1400毫升。几十万年,我们的脑容量才进化出三百一十二毫升,而就是靠进化的这五分之一的脑容量实现了人类历史从原始社会到今天的现代文明。这本书其实就是教会我们,如何让好不容易进化来的理智脑发挥作用控制我们往提升自己的方向前进。但是要用启动这部分大脑,要越过重重障碍,就是刚才说的本能脑和情绪脑。你现在给自己列计划,很容易,你写明天跑十公里,你的本能脑和情绪脑压根不管你,它们的世界又没有明天。你试试你现在就起来出去跑步,不跑十公里,爬个三五层楼就行。本能脑说我不,刚吃饱,不能动,情绪脑说我不,那玩意儿多累啊,刷会儿手机吧,一会儿没时间刷了。
所以,不是我们不够努力,不是我们不想进步,而是我们身体确实有许多不受我们控制的东西在影响我们。同理,你在指责你的孩子学习不够专注,你的配偶不够完美,你的同僚或下属工作出现纰漏的时候,稍微给予一些宽容和体谅。
只要拿起这本书的人,都不是想躺平的人,聊到这里肯定不能算完,还有接下来的如何让理性大脑发挥作用的方法。 我们一直有一个误区,我们认为脑力工作者更轻松,体力工作者更辛苦,实际上并不是。比如最近网上特别火的瑞士卷事件,那个妈妈看起来还很年轻,她在家做家庭主妇是体力劳动,她为什么不花时间自学技术改变自己的命运?现在知识的获取多容易,连哈佛大学的教材都可以从网上下载下来,只要受过九年义务教育就拥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里那个女孩 处在家暴以及相当于邪教思想笼罩的家庭里面,与世隔绝,但是通过自学考上了哈佛现在是哈佛的历史学博士。她为什么不去努力改变自己的现状呢,她的认知觉醒了,知道她是配得上那个瑞士卷的,但是她不行动,还不如不觉醒,也等于没觉醒。
在这本书里我找到了一个令我困惑的一个点的答案,那是尹烨说的,很多人宁愿承受十年二十年甚至是一生的苦难,却不愿意花一年两年的时间去改变自己的现状。《认知觉醒》里给了解释:因为承受痛苦是最简单的处理方式。你想想看,在丛林里,你遇到危险,第一时间跑、躲、忍,丛林痛苦非常短暂,扛过去你就安全了。你遇到一条响尾蛇,你现去研究它的毒牙毒液么?你这个时候动用你的理智脑你就死定了。
这位瑞士卷妈妈,她每天一起床,想到我今天扛过去,就过去了,但是要改变,我得建立一个一两年的学习计划,一想到一两年的学习体量,最先出来的念头就是,再忍忍。忍耐,不是用在这个地方的,她忍的是肤浅的本能脑的欲望,那叫懦弱。
想进阶,就得学习。学习的苦,是苦中苦,理智脑的启用要越过重重阻碍,情绪脑为了迷惑你,还搞出了一个你正在学习的假象。我通过读这本书,才知道我当年学习差的原因,并不是我不够努力,而是方法搞错了,我一直是假装很努力。
我喜欢抄公式抄概念,我会花很多的时间一个字都不放过的把数学书抄一遍,然后成绩还是搞不上去。我前不久大学同学聚会,有两个宿舍的室友谈起奖学金的事儿,她俩调侃我是她们见过的最认真的大学生,可是每次都处在挂科的边缘,我的书本上记录本上密密麻麻,我的书桌上贴满了公式的便贴。我和书死磕,但是我就是不想做题,如果有一张卷子摆在我面前,我宁愿去抄书,看到会做的就去享受作对题的感觉,看到一眼看上去不太会做的,就跳过,读单词抄单词,但是就是不去阅读英文默写或者开口说,我能听懂老友记的所有对白,就是一句不会讲。这就是我看起来很努力,我也以为我很努力,实际上我一直停留在学习的舒适区。我第一次听到错题本这三个字,我的女儿已经上小学四年级了,我才知道真正有效的学习是不断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祛除粗心大意的因素。
还是拿我自己举例,我误打误撞的运用了一个非常高效的阅读学习方法,写读书笔记。此时此刻我就在写读书笔记,不是简单的写书里的观点,还要写触发,就是你自己的观点,最好的就是联系周围发生的事儿,运用这个书里的观点去解释,比如刚刚那个瑞士卷事件的解读。我刚开始写读书笔记是为了跟一位老师分享读后感,因为现在微信比较方便,后来老师跟我说这些就是你的作品,这么一鼓励,我出的第一本散文集里有十万字的读书笔记。因为有输出,甚至是为了输出,我去阅读,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非常良性的循环,阅读学习加强了我的文字训练思维训练,让我在生活方面也受益良多。
读书,还要写读书笔记,是不是给阅读的路上添了绊脚石?不是,这是提高你的阅读效率。我想说的是,宁可花一个月的时间,慢慢阅读一本书,随便输出点什么拓展一下自己的观念,也不要贪多贪快,有快速读书法,那适合非常专业的读者,比如写博士论文的人,他不是读书是检索信息。听书不行,碎片化阅读也不行,听课可以。听书,你没有自己的思考,阅读是要停下来的思考的,听讲书更不行,我试过听讲书,讲了一本书,我觉得还行,就去看,看完跟听到的讲书完全不一样,看过的书再听讲,看自己有没有错过什么观点,直接觉得讲书的胡扯。有一个朋友,得到的老用户,他听书可以做到两倍速,一边听一遍手里忙别的,我好佩服,有一次他放外放,我也听,中间他两次跟我说话,我好生气,因为一停顿我就跟不上了。过后我问他,他压根不知道讲的啥,只是保持听课的状态让他很舒服。这就是停留在了学习的舒适区,他在假装努力,跟我当年假装学习一个样。
其余的,我已经没有什么概念了,因为这是一本大杂烩的书,感觉他什么都想教给你。比如说早起、冥想、运动,我们当然知道这三样非常好,具体怎么去做还要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要分人,九九六的那些社畜就不适合早起,举例早起的那些也都是俞敏洪这样的怪咖,不太符合普通人的配置。冥想是一门学问,单独拿出来说都要说好几本书,有兴趣的可以学习学习。还有运动,我有运动习惯,是可以分泌多巴胺的,刚开始最好找个伴儿,找个动力,找个能刺激自己娱乐的点再启动,而且要制定一个最简单的启动,比如计划每天一个仰卧起做,那么每天特别容易完成,多做几个也没有压力。
我一位老师告诉我,而且反复告诉我,千万不要讲大道理,没人喜欢听道理,道理谁都懂。我可能讲的多了,我本来只想写一点点出来,我还想跟大家分享另外一本书,特别好看,李文儒先生的《故宫馆长说故宫》,现在没有时间了,放在文末做阅读推荐吧。里面有最好的图片最好的散文,还有古代建筑知识历史知识人文知识,能大大提升你的审美。北京是每个中国人都会打卡的地方吧,我已经去了故宫两次了,我实在后悔没有提前读到这本书,好在我还有去故宫的机会,下次一定带上这本书,让故宫馆长亲自引着我看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