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早已习惯了国外的电影在国内院线上映时,会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参考最初在当地上映的时间),往往少辄好几个月,多辄好几年,甚至十年以上的都有。毕竟进口大片需要配音、字幕处理以及后期制作等,而且前期的筛选和引进也很耽误时间。
但最近几年,不知道是受疫情影响还是拍摄题材较为敏感的缘故,国内不少电影也“爱”延迟上映,让喜欢它们的影迷一等就是好几个月或者好几年。
当然等到最后能够上映都还算圆满,总比遥遥无期好得多。想想那些只在大银幕上以预告片的形式闪现过的影片,我从疫情前等到现在都还没看到正片儿呢。
就像有“敏感词”的文章容易被平台“关禁闭”一样,那些内容敏感的影片也容易被审查部门重点“关照”,需要按照相关要求进行“脱敏”处理,直到“达标”为止。
最近刚上映的电影《不止不休》就和它的名字一样,延迟了三年才正式与观众见面,估计个中曲折也不会比片中所展示的情节少,算是现实版的“不止不休”吧。
这部电影虽然属于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采用的也是纪实性的拍摄手法,但反映的社会问题已经是二十年前的事了,典型性强,时效性弱。
这倒也体现了影片“不止不休”的主旨,聚焦曾经的新闻热点,关注调查记者的工作状态——用笔力还原脚力,不查到真相誓不罢休。
片中张颂文扮演的资深记者“黄江”和白客扮演的实习记者“韩东”都是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人,事业心强,大胆、执着地寻求“冰山”下的真相,不怕艰苦,不惧危险,完全对得起“调查记者”这个濒危职业所赋予的责任与使命。
整个影片最让我感动的场景是“撤稿”。“韩东”和欣赏培养他的师傅“黄江”因为撤稿而发生激烈的争执。对“韩东”来说,选题来之不易,作为实习记者能在头版刊登自己的暗访文章,是非常难得的出头机会,不仅能证明实力,而且对以后转正也有帮助。
“黄江”则出于爱护徒弟和损失厌恶心理,坚决不同意撤稿——那么具有轰动效应的选题,那么详实的第一手资料,那么醒目的版面,怎么能说撤就撤?这也未免太任性了。
但个性倔强的徒弟宁愿牺牲眼前的机会,不惜得罪师傅,也要把费尽周折写好的稿子坚决撤掉。比起单纯地揭露一种不正常的社会现象,他更想挖掘现象背后的深层次诱因,从建设性的角度去重新思考和帮助受到歧视的社会群体。
作为媒体界的后浪,他在对待采访对象(乙肝携带者)方面,确实比师傅看得更远,想得更明白。当他提出“撤稿”时,既不是感情用事,也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深思熟虑。
他最后还是不止不休地用笔力和脚力证明了自己当年“撤稿”的正确性,在乙肝携带者和师傅的帮助下,顺利完成了为民发声的使命。
他做事的原始动力正是来自于影片在一开头就打出的字幕——这个世界上的事,有哪件是和我们一点关系都没有的呢?
毕竟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都会相互影响,不管是纸媒时代还是网络时代,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
导演王晶在上海戏剧学院与观众进行映后交流时,特别解释了电影片名的含义,“这四个字同时涵盖很多含义,一方面是行动或者精神的力量,另一方面是我们看待未来的方式。”
他还用片名鼓励大家,“在最好的时代坚定自己的信心,像片名一样不止不休地做好自己的事情。”
王晶他们拍电影是为了改变世界,我们看电影也是为了改变世界。我们有着共同的愿景,希望世界变得更加和谐美好,希望自己活得更像人而不是更像机器。
为了这个愿景,我们一起努力,不止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