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在超市看到家长带着孩子在零食架前徘徊,有时也看见孩子跟家长因为买不买的问题僵持。很多时候家长都选择满足孩子的需求,现在孩子本来就少嘛,再说零食也没多少钱。
但是每一次百分百满足,有一次你说少买点,孩子闹脾气,你能接受吗?会觉得“哎?我每次你要啥都买啥,你咋不听我的话?”孩子再大些,问你要东西,说我们同学都有你给我也买一个。你这时候不干了。
那到底是孩子的错,还是我们引导的错误?
根据《有钱人跟你想的不一样》中讲述,要把自己转的每笔钱分为几份,固定投资,还有玩乐基金。所以也不能让孩子单纯只学着存钱,而不学习恰当的花钱,生活好像也缺点乐趣。有句话说:“生活不仅要活得有意义,还要活得有意思”另外,孩子接下来十几年的求学生涯中,能拿到的零花钱、生活费绝对满足不了你所有的欲望,有限的金钱必须学会取舍。进而通过练习取舍,学会所谓的把大部分的钱花在“刀刃”上。
昨天带三岁妹妹和6岁哥哥去超市采购,练习了《培养孩子社会能力》中的“如果/那么”“一些/所有”,及想办法。
出家门之前让他们每人从各自的存钱罐取出10元钱带上,做为去超市的采购资金。姑娘打算买个雪糕,儿子心心念念惦记着可乐,因为平时不会让他喝,一个月最多一次吧,所以这次去超市,他想选择,我也不打算拦着。
到了超市,妹妹首先看到了养乐多,一板9.9,
妹妹问我多少钱,我带着妹妹去找价签,
我说:“9.9”
小妹:“那我的钱够不够”
我说:“够,但是如果你买了这个就没办法买你的冰激凌了,你可以装到你的小车里,一会再决定”
往前走了一段,哥哥见到了奥利奥的饼干,一个粉色的口味一个紫色的口味,哥哥都想要,一盒6.9
哥哥:“这两个我都想试试”
我:“但是如果两盒都买,你的钱超过了哦,你还能买可乐吗?”
哥哥:“不能,但是我都想要”
我:“那你可以想想办法”
哥哥:“妹妹你来看,这个可好吃了,你拿两盒吧”
哥哥想套路妹妹,
我:“哥哥,如果妹妹这两盒都要,那么她没办法买雪糕”
妹妹立刻拒绝了哥哥的要求,
哥哥最终套路妹妹买了一盒,而他自己在百般纠结后,放弃了一瓶车厘子罐头,选了两瓶小罐可乐,和一个雪糕。妹妹买了一盒奥利奥饼干和一个冰激凌。妹妹刚够10元,哥哥还剩了1.2元。自己去柜台结算。
在练习书本内容外,还让俩娃帮助我挑选所有的菜,这个西红柿烂了没?那个芹菜新鲜不?这个秋葵要挑硬一点的新鲜……为什么这么做?因为做为她们母亲的我大学了都分不清葱和蒜苗!背后原因是啥?因为当年独生子女的我,父母觉得只要好好学习就行,几乎所有的家务都是他们分担。而我被小心呵护长大后领悟到:落下的课早晚会补上的。所以在我看来孩子需要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长大后没有人会惯着你,自己能照顾好自己是基本能力。
好啦,不知道我带着俩神兽逛超市的经验对你有帮助吗?欢迎评论留言。也欢迎你更好的经验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