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推进发展的今天,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更应该重视课外阅读的教学。因为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习习惯,同时也有助于人文情怀的陶冶以及学生诚然,当今社会,随着电子网络的兴起与发展,互联网技术逐渐占据人们的日常生活,不少家庭中家长们不能以身作则,引导并陪伴孩子阅读书籍,使得孩子并不能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此外,不少家庭的课外阅读功利性很强。在课外学习中,家长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大量购买与教科书相配套的试卷,却不订课外书;重点监督孩子写作业,却很少陪伴孩子读书。长此以往,学生的文化底蕴就会薄弱,显得营养不良。
面对课外阅读功利性太强、课外阅读标签化、音像制品抢占课外阅读阵地、阅读量分布不均衡等问题,大多数老师分别在创设和谐的阅读环境、营造和谐的阅读氛围、开展多彩的阅读活动、鼓励有效的阅读储备以及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等五个方面进行实践,引导学生们开展课外阅读。正如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儿童是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提高主客观的交互作用而获得心理上的发展。”因此,张晓培老师提出为孩子创造课外阅读的环境,布置令人向往的阅读环境。在以孩子们为主体的考虑下,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采纳学生们的建议,尽可能放手让孩子去布置自己喜欢的阅读环境。这一建议充分考虑了孩子的主观意愿,有助于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去阅读,不仅发挥了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进一步挖掘了孩子的潜能,张扬了其天真烂漫的个性,真正创造出和谐共生的阅读环境。
此外,要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我深知一个喜欢阅读的教师更容易教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孩子。在周围环境的渲染以及老师的带动和引导下,更容易提高主客观的交互作用,使孩子获得心理上的发展,进一步地爱上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会在每周抽出一节课的时间和学生们一起阅读,并开展读书交流会,和孩子们一起徜徉书海,讨论书中世界的兴衰变迁、喜乐哀悲。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许多学生也因此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变得更为积极外向,我与孩子的关系也变得日益亲近。
同时,一个喜欢阅读的家庭,才更容易培养出热爱阅读的孩子。家庭教育是伴随一生的教育,因此会有“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的说法,想要培养孩子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就必须经历连续、不间断的教育过程。同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更加具有连续性,家长是其终生的老师。在对孩子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中,我积极联动学生家庭一起加入孩子的课外阅读活动,鼓励家长将阅读作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尽可能地陪伴孩子一起阅读,成为孩子阅读的榜样力量。
除此之外,给孩子选择适合的课外读物应当是教育者最为重视的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我认为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学生的兴趣为前提下,综合考虑课外阅读的书籍,选择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发展认知阶段并可以进一步促进孩子精神发展的课外读物,作为孩子的经典读物。让孩子与经典同行,打好生命底色,把自己作为读者的热情传递给孩子,使孩子得到阅读的激情,应当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目标。
总之,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养成孩子认真坚持专注的阅读习惯,有助于改善孩子做事不连贯、坚持性较差等不好的习惯。书籍给人的影响是深刻而久远的。身为一名语文教师,正确地引导和保持孩子的阅读热情,养成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教师们重中之重的教育任务。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需要更好地引导孩子在书的海洋中自由自在地遨游,不断促进孩子的全方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