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的短训结束了,感觉庆幸认识了刘主编,感谢好奇心爆棚的自己。坚持到今天,最后一天,争取完成最后一次作业。
首先,我模糊的想试试写作的想法变得清晰了些。总结写作的长期价值,真是越早开始越好。
1)记录生活:让成长有迹可循。
2)自我探索:与自己对话,明晰想法。
3)思维清晰:倒逼思考,提升表达能力。
4)倒逼阅读:输出倒逼输入,增加阅读量。
5)创造收入:提升价值、人生多一种选择。
6)打造品牌:扩大影响力,打造IP。
虽然我没有宏图大志,了解自己,提升表达能力还是希望的,尤其是与自己的对话、记录生活。无记录无生活。不要浑浑噩噩过一辈子,万一以后老年痴呆还有个可以提醒自己的线索。
其次,学习到了几种快速阅读的方法。曾经我确实是一个字一个字读的,生怕漏了什么,包括小说,所以失去了乐趣。一套《鹿鼎记》,一个暑假都没能读完,也是醉了。
常见的几种读书方法:
1)用手指读书;
2)“读”书;
3)快速阅读:扫描阅读。
应该就是按意群读下来的,训练的时候发现,跳读其实也都能懂文章的内容的。尤其是当下,时兴大白话的写作方式,有点像看肥皂剧。值得精读的作品当然除外。
接下来,就需要大量阅读了,唯有如此,用的时候才有货,不会“书到用时方嫌少”。好几个地方听到了关于积累的重要性的言论,深以为然。
刘主编特别接地气,完全没有商业的味道,儒商吧。他说读书、写作可以静心,“腹有诗书气自华”古话真是太有道理了。
关于写作,他是特别有说服力的,自己的成就摆在那里,分享的成长过程,你我都能跟随,相信其中的门道也是全方位熟悉的,因为他是实战派。
几个重要的点:
1)拆书稿不等于书评,一旦出现我,就一定不是拆书稿了,拆书稿需要的是介绍作者的想法,而不是读后感。
2)拆书稿的结构是主题+内容;书评却是需要你对书的感受。几个典型的错误形式:我是如何接触这本书的;我在书中看到什么什么;我觉得书中观点如何如何。
3)按长度:现在流行3000-4000字的,差不多10分钟让人了解一本书。
4)如何写作:开篇;主体;写作的基本功。非常重要的两点:态度要认真!读得顺就好!
关于写作,仔细再来细化一下:
1)开篇:用例子、故事、问题引起读者共鸣。与读者产生链接,听完会更有感。同时,需要是符合大家理解的新事物的逻辑。
(1)你遇到的问题,引起共鸣;
(2)针对问题的解决办法;
(3)提出办法的人是谁?
(4)具体解释这些办法。一点点的展开,符合人们的思考习惯和理解的节奏。最好不是原话,而是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其关键不是语言的优美,要真情实感!
2)主体:提炼三个要点:
(1)具体;
(2)选择感触最深的三个点,或者是觉得眼前一亮的三个点。影响自己的才会影响读者。
3)基本功:
(1)无错别字、错别句式;
(2)口语式的,越顺越好。
完成比完美重要。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