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翻开看看,万一读下去了呢。
如果书架上有一本名为《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的书,你会主动拿来看吗?
反正我是不会。
那如果有人推荐这本书给你,你会看吗?
我的话会先搜一下简介和评价,有意思的话再列入考虑。
那就从简介搜起吧。
1.简介
作者讲诉了在70年代的一个夏季,单独骑摩托车从明尼苏达州到加州,走遍穷乡僻壤,将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向他十一岁的儿子倾吐,这个男人在游历中体悟生命意义、获得自我拯救的过程。
好像有点意思哦,再继续搜下去,发现它还有其他名字,《万里任禅游》和《父子的世界》,是不是没有题目那个书名那么莫名其妙了。但是它的吸引力比起那些畅销旅行书好像还是差了一点,这是有原因的,因为这本书没有好看的风景图片,没有一路上吃喝玩乐的娱乐项目,没有那些令人向往的大城市,只有在乡村中不断穿梭还需要时刻保养修理的摩托车和一个自问自答的钻牛角尖哲学家。一般人看到这里应该就要放弃了,但是,自己借的书跪着也要看完,硬着头皮也看个开头吧。
2.开始阅读
翻开第一页,“左手都不用从车把上抬起来”,果然是讲骑摩托车的游记呢,草原、沼泽,野鸭、乌龟,跟儿子的互动,骑摩托车与其他方式的不同,对都市人的不理解等等,一直到第六页“日子就是这样随意,忘掉时间,没有人会催促你,也不会担心浪费时间。”下面是一个转折。
“接下来我想要谈谈我的想法。”
这里是作者第一次提到“肖陶扩”,之后整本书都会以旅途(游记)和想法(哲学)穿插的形式完成。简单介绍了“肖陶扩”之后,回到旅途,原来旅途中除了作者和他的儿子还有一对夫妇约翰和思薇雅,这对夫妇是作者的好友,但是却在一件事的看法上有分歧。作者主张自己保养和修理摩托车,而约翰则认为这是修理店的事,由此作者引发了思考,认为是科技的原因。然后提到了为什么作者不愿意放到修理店去,是源于一次不愉快的体验,修理店的员工并没有真正关心他的摩托车,摩托车也没有修好,他们只是想快点完成工作,却没有投入到工作本身,这是态度问题。
继续出发,四人遭遇了一场雷暴雨,二十八页第一次出现了关于鬼的讨论,鬼到底是真实存在,或者是只在人的心里面?一场小小的存在哲学思考。后面是作者列的一个清单,又回到路上。
我们又沿着着空旷的路继续走下去,我不想拥有这些草原,或是把它们拍下来,我也不想改变它们,甚至也不想停下来,或是继续走下去。我们只是沿着空旷的路继续骑下去。
3.继续阅读
看了个开头还不错,没有什么特别晦涩难懂的词语和概念,继续翻下去看看。在路上,约翰的摩托车又出现了小问题,作者想用啤酒罐做一个垫片,约翰却很生气,作者发现这是因为他从理智、知识的角度看问题,但是约翰是从直觉和当下看问题,这才是两人看待事物的方式不同,才会起冲突。之后,斐德洛终于出现了,这次正正经经地谈起了哲学,古典的认知和浪漫的认知。作者还以摩托车为例子,对分析例子进行了分析。分析可以帮助划分事物,对事物进行分类,运用分析这把刀子,可以解决古典和浪漫的冲突。
斐德洛到底是谁呢,作者也解开了谜团,很明显这是作者的另外一个人格。
至此,第一部分完毕,作者背景也需要了解一下。
罗伯特•M.波西格(Robert M. Pirsig),1928年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双子城。15岁进入明尼苏达大学主修化学,后又学习哲学,之后在该校攻读传播学硕士;他曾到印度伯纳雷斯印度大学学习东方哲学,并担任修辞学教授。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因为西方倡导的二元对立与二分法带来的分裂而困扰不已,因而一直试图寻找支离破碎的文化的整合之道,这些问题长久折磨着他并让他焦虑又烦躁。1961年他被诊断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和临床忧郁症,被多次送进医院。1963年起接受了多达28次的休克疗法,在此期间妻子与他离婚。后来他终于不再执着于自己的理论并且出院,转而开始潜心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想法。1968年他与长子克里斯一起骑着摩托车从双子城出发,在中西部旷野、洛矶山区和西海岸从事心灵探险。他希望从狭窄而受限的自我解脱,于是才开始这场横跨美国大陆的万里长旅,一路经过复杂经验与反省思考,终于恢复了自我的完整。本书出版后波西格一直过着隐居避世的生活,并与第二任妻子完成了横渡大西洋的轮渡之旅。
欲知后事如何,待我看看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