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克富老师《拒绝上学不是病》有感


当“暂停”成为生命的必修课

李克富老师在《拒绝上学不是病》中撕开了一个认知误区:拒绝上学不是叛逆或懒惰,而是心理系统崩溃后的自我保护。这让我想起父亲去世这三个月的自己——蜷缩在家、拒绝工作、屏蔽思考、回避社交。我曾痛斥这是“堕落”,直到李老师的理论照见我的真实:我的“躺平”与“拒学”同源,都是创伤超载后的紧急制动,是心理功能的求生本能。

李老师说,心理障碍的外显症状如同“断腿无法行走”,无关主观意愿。父亲离世的冲击,就像一场猝不及防的“心理骨折”,我的工作能力、社交欲望、意义感瞬间崩塌。那些“必须振作”的自我鞭笞,如同逼骨折者奔跑般荒谬。而当我将“拒学”逻辑迁移到自身,终于理解:暂停社会功能,是心理系统在优先修复更深的伤口。

文中“蠢与坏”的归因批判,更让我羞愧——我曾认定自己的脆弱是性格缺陷,却忽略了创伤对心理功能的真实摧毁。李老师指出,能上学不代表无痛苦,拒学者未必更严重。正如我虽维持基础生活,却早已丧失思考与创造的热情。这种“高功能抑郁”状态,恰是内隐痛苦与外显功能割裂的印证。

但李老师也给了我希望:症状在个性基础上呈现。我向来是追求意义的理想主义者,父亲的离开抽空了所有意义燃料,逼我启动“右脑隔离”的极端防御。如今,我学着以他的理论为指南:接纳暂停期的合法性,用《哀伤修复协议》替代自我攻击,允许自己“带着破损活着”。每日微小的行动记录、限时的悼念仪式、父亲遗物赋予的“在场感”,正一点点松动我冻结的心理功能。

三个月的暂停让我懂得:心理修复不是与痛苦对抗,而是承认创伤改变了我的“心理地形”。如李老师所言,拒学不是病,我的“躺平”亦非耻辱。或许真正的勇气,是像那个“死也要死在学校”的少年一样,在破碎处重新长出自己的生存意义——父亲的逝去让我被迫停航,但当我接纳此刻的搁浅,反而听见内心潮汐渐涨的声音。

------

后记:写到这里,我望向摆在面前的全家福照片,爸爸慈祥的面容与微笑正看着我。原来哀伤的尽头不是遗忘,而是学会与疼痛共生——这大概就是生命最温柔的康复力。


李克富:拒绝上学不是病

我想,当你听到有人说“拒绝上学不是病”时一定会问:那“拒绝上学”是什么?答案是:拒绝上学是某种(些)心理障碍所导致的社会功能受损,确切地说是一种症状!

这个答案是从央妈嘴里说出来的,很通俗但很权威。

这个权威的答案暗含着的意思是:一个孩子拒绝上学并非主观意志所为,而是无奈或无能之举。这就像一个孩子的腿断了,不能跑不能跳甚至不能走,不是这个孩子不想而是根本就做不到。

如果读不懂央妈这个暗含的意思,那是蠢;如果不认可央妈这个暗含的意思,那是坏。在这里,“蠢”和“坏”是对一种客观现象的描述,尽管不是褒义,但也没有多少贬低色彩。当自己的孩子拒绝上学时,很多家长的确是既蠢又坏。

心理分为内隐的和外显的,心理障碍也分为内隐的和外显的。内隐的心理障碍就是当事人自己感受到的痛苦,外显的心理障碍就是社会功能受损。有些人内心的痛苦很强烈,但社会功能却未受损或者受损较轻,仍然能够正常地工作和学习;有些人则相反,尽管内心的痛苦不强烈,但社会功能却受损严重,根本就无法进入工作和学习状态。

当一个人患有心理障碍时,到底是这两种当中的那种情况,与这个人所患的心理障碍的性质有关,也与这个人的个性特征有关。

凭我的直觉,如果一个孩子的心理障碍以病态的焦虑为主,这个孩子会有极度痛苦的焦虑体验,会有精神运动性不安,会有植物神经功能的紊乱,但是这个孩子可能能够做到像其他孩子一样按时上学和放学;如果一个孩子的心理障碍是以恐惧为主,无论是恐惧学校这个环境还是恐惧学校里的某(些)个人,这个孩子可能首先受损的社会功能就是上学;如果一个孩子的心理障碍以抑郁为主,其社会功能的受损后的表现多种多样,有的尽管抑郁程度很轻但是拒绝上学,有的尽管早已被精神科医生诊断为重度抑郁却从来没有落下一节课,其中的心理动因特别复杂,比如有个重度抑郁且数次自杀未遂的孩子就跟我说:“我死也一定要死在学校里!”这给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提醒:不是说,能够上学的孩子就没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问题较轻,拒绝上学的孩子就一定心理问题严重。

症状都是在个性基础上呈现出来的。比如我们俩都得了抑郁症而且严重程度相同,但你是个外向的人、我是个内向的人,别人会发现尽管相较于自己,我们俩在抑郁后都话少了,但是你和我比较依然话要多一些。同样,患有焦虑、恐惧、抑郁的孩子,也会因为个性不同而表现出是否上学、能在学校坚持多久。

就一个孩子而言,对学习的兴趣或动机是其个性倾向性的表现,对学习有兴趣的孩子和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孩子,在患有抑郁症后尽管都有学习兴趣的降低,但是那个原来对学习有兴趣的孩子可能会坚持上学,而那个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孩子则会拒绝上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