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为什么,年少时第一次看鲁迅的简介,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弃医从文。
那为什么要弃医从文呢?
在《藤野先生》一文中,鲁迅有提及过这一转变的原因,下面就是原文:
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鲁迅在意国人麻木不仁的表情,看客们身体都很好,不好的是精神,需要用一剂文学猛药,治好虚伪愚昧的国民性。
后来发生了什么,每个接受义务教育的我们估计会“相视一笑”,先生冷峻的面庞,辛辣的文章经常出现在必读书目或考试阅读鉴赏题中。
每次分析不出先生写的经典文段时,我总会哀嚎,当医生救死扶伤不好吗?到底是为何要写这些杂文?散文?白话文小说?因为这个小私心,我总对先生的弃医从文耿耿于怀。
不想多年以后,我竟然是通过日本人,还是一个叫做太宰治,颓废无赖的作家才多少明了当年鲁迅做出这个决定前后发生的事情。
惜别彷徨,才能呐喊出真正的热血。
惜别沉默,才能爆发出响亮的起义。
1、《惜别》算是半个鲁迅传,因为太宰治并没有详细描述鲁迅的一生,而是借助虚构的老医师来回忆青年鲁迅在仙台求学时的种种事件,所以读起来温情动人。
比如周君(鲁迅在书中的称呼)在种满松树的松岛上反复唱《云之歌》;激动时,讲日语会夹杂德语;给房东女孩讲中国故事,称赞她描绘西伯利亚的冬日冷得连月亮都冻住;被朋友津田误诊得瘟疫,结果是新年吃了太多的干青鱼子。
这些寻常轶事都使在照片中总冷着脸装酷的鲁迅世俗味满满,连冷对千夫指的横眉也柔顺了不少。
2、《惜别》大致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解释鲁迅为何从医。
太宰治写了两个:一是少年时期父亲病重逝世,让他对周围的生活抱有怀疑和反感;二是中国的国情(戊戌变法失败、义和团之乱、清政府的不作为)都让鲁迅迫切想要学习科学,为强国所用。
为了给父亲治病,每日往返于当铺与药店之间,相信那个号称名医的骗子,到处搜寻什么平地木和原配的蟋蟀的自己的身影。晚上睡不到时,耳边回响的是相信迷信,一遍遍呼唤濒死父亲的自己的声音。
鲁迅小时候就很勤奋,在课桌上刻早字,但圣贤书并没有救回自己的父亲,他突然发现这只不过是生活中的虚假装饰,民众相信神仙迷信,宁愿吃人血馒头,这样的中国到底该怎么办?
鲁迅认为必须让民众了解科学的力量,促使他们觉醒,那么最直接的科学就是治病的医学。所以他暂时出卖灵魂远走日本学医。
当时他的愿望只有一个,就是同胞的新生。
我们对鲁迅写过的《藤野先生》应该都不陌生,穿衣服很不讲究,有时竟会忘记戴领结。冬天穿着一件短短的旧外套,寒颤颤的。太宰治在《惜别》中也加入了藤野先生这个角色。
先生的第一次讲义,暗示并激励了我的前途,让我深受感染。我今后的人生目标,就是成为中国的杉田玄白,点燃中国维新的烽烟。
藤野先生作为一名教师,用为人师表的热忱帮助着鲁迅,详细地批改他的讲义,甚至连语法错误也改正出来。就算是选取课题,也常常考虑中国的文化背景,比如缠足对骨骼的影响。
不想招来同班同学的猜疑。鲁迅收到一封“你改悔吧”的信,说是藤野先生故意在修改的讲义上做考试的记号,否则不可能及格。他清醒过来,原来在日本人眼里,中国人是劣等民族,不可能取得好成绩。
后来的幻灯片事件开始进入第二部分,也是全文最激情澎湃的部分,此时的鲁迅正在拼命挣脱出茧的口子。
对本国国民的教化。思想启发是第一位的,治愈肉体的痛苦,激发新生的希望,再进行精神的教化,不需要这样绕圈子了。
鲁迅很清楚,民众就像小孩子只考虑玩,治好了病,也会马上跑去河边玩耍,再次得病,何不直接进行思想上的开化。
现实永远比小说更不可思议,可是这世界上,有很多谁都不知道的事情。文学的创作可以将千疮百孔的世俗填满,就像水往低处流,把低洼填平一样。
相比较幻灯片事件对鲁迅思想上转变的影响,太宰治认为更是当时日本的文学热潮给他带来了灵感上的触动。在东京,有人要是没有抱着书在街上走,都会被异样的眼光瞧视一下。(这里我表示有怀疑太宰治对自己国家的吹嘘)
文末,鲁迅打算和弟弟合办杂志,取名为重生。化蛹为蝶,涅磐重生。
他笑了。从他的笑容里,再也看不到一丝一毫他所谓“奴隶的微笑”的卑屈的影子。
到此,鲁迅从医的大结束,也是从文的正式开始。曾经在我眼里怎么都是带有锐角折线心血来潮的弃医从文决定,通过太宰治细腻的笔触,终于有了有着圆润曲线的变化解释。
原来,原来,从弃医到从文,从周树人到鲁迅,有过一段漫长的挣扎时期。
3、但遗憾的是《惜别》染有政治污点,当时我看到文中藤野先生来了这么一句:
保持中国的完整独立一直是我国对中国的方针。
想要完整吞并中国,建立大东亚共荣圈还有这种解释?除此之外,太宰治还多次提到藤野先生和津田都认为必须尽心尽力帮助鲁迅完成学业,因为不能辜负清政府的期望。
写得多少有点过火了。
在中国人眼里,鲁迅是硬气的。虽说他在日本求学,但太宰治把他写得特别亲日,甚至有点跪舔。比如:
今年二月,日本对北方强国俄国宣战了。日本的青年踊跃奔赴战场,议会一致通过了庞大的战争预算,国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为每一次号外的铃声而欢呼。我认为这场战争日本一定获胜。这样一个活力四溢的国家不会失败。这是我的直觉。
这也是我的直觉,太宰治自己瞎编的。日俄在中国东北打仗,对中国人来说本身就是极其屈辱的事情,更别说是鲁迅。
不过,我还是想要感谢太宰治的,因为庆幸有人会花心思写写还只是周树人时期的鲁迅,那个始终心系祖国,无论做什么决定都以救国为准的热血青年。
弃医从文,我觉得是周树人一生中最鲁迅的决定,当时被鸦片熏得差点散架的中国非常需要鲁迅动场大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