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前,我决定在下班地铁上看一本书,选择了《贫穷的本质与终结》。我不记得选择本书的原因是某篇博客的推荐亦或是这标题的吸引,寻遍我的记录痕迹,都不见它的名字。猜测我是被这标题给吸引了——我想了解为什么贫穷以及如何能够从贫穷中出来,这标题,正命中我的心理。
即便三本书(《贫穷的本质:如何逃离贫穷陷阱》、《为什么有的国家富裕,有的国家贫穷》、《贫穷的终结:智能时代、避免技术性失业与重塑世界》)合在一起,并不长,每一次坐地铁,我都逼着自己阅读。需要逼迫才能往下看的原因有好几个:我对书中某些观点并不理解,不理解导致不认同;一种我说不清原因的感觉,感觉某些地方翻译的略显生硬;作者有时候会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评论,我将自己定位为穷人,于是站在一种被评估、被观察、被轻视的角度来仰视,会有些抵触。
上面的一切理由,都不太站得住脚,最根本的原因是下班地铁上的我,难以集中注意力,只想将心思花在不需要思考的事物上。
是的,我逼着自己,囫囵吞枣的将本书阅读完毕。现在,到我逼着自己为这一段时间的投入做总结了。
作者花了很多年去贫穷的国家进行调研,做了许多观察,进行了许多村与村对比实验,整理并写出了《贫穷的本质:如何逃离贫穷陷阱》,由此获得了2019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我将一些我能看懂的部分片段摘抄下来:
穷人不仅过着风险更大的生活,而且同样一场灾难,可能会对他们造成更大的伤害。首先,对于手里本来没有几个钱的人来说,削减消费是极为痛苦的。如果一个不太穷的家庭需要削减消费,家庭成员或许就要少打电话,少买点儿肉,或是将孩子送到更便宜点儿的寄宿学校。显然,这都会令人感到痛苦。但对于穷人来说,大大削减收入可能就意味着一些必要开销的削减:去年,我们在乌代布尔农村地区对一些极度贫穷的家庭进行了调查,其中45%的成年人常常吃不饱饭。这是穷人最憎恨的一件事:与那些能吃饱饭的被访者相比,吃不饱饭的被访者表示,他们过得很不快乐。
我理解到贫穷的定义是——常常吃不饱饭。当吃不饱饭,其他的一切都不再重要。蚊帐、消毒自来水、上学、存钱、保险、投资……与我何干?
欧查·姆巴克的电视机并不是赊账买的——他为此攒了几个月的钱。印度母亲也是一样,她们会提前10年或更长的时间,开始攒钱为自己8岁大的女儿准备婚礼,在这里买一件小首饰,在那里买一个不锈钢水壶。
我们眼中的穷人世界,常常是一片失去机遇的土地。我们会好奇,为什么他们不把买那些东西的钱攒下来,将钱投入到真正能使他们过得更好的地方?然而,穷人会更加怀疑那些想象中的机遇,怀疑其生活产生任何根本改变的可能性。他们的行为常常反映出这样一种想法,即任何值得做出的改变都要花很长时间。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他们只关注当前,尽可能把日子过得愉快,在必要的场合参加庆祝活动。
……
正如我们在印度看到的那样,穷人即使在自己收入增加的情况下,也不会吃得更多更好;除了食物之外,他们需要面对太多其他的压力和欲望。
待温饱解决,需要做的事情就是缓解一下其他的欲望了。这让我想到我自己,高中的某一学期,我会在有钱的时候去买上一瓶美连达,忽视前面的遭遇与后面的风险;刚上大学,我攒了很久的钱,网购了一个我在高中羡慕许久的能听歌的MP3。(我买错了,到货发现它是一个7寸的台历,不能退货。)
这种效果会通过这样的事实得到加强,即穷人真正期望拥有的很多东西(如一台电冰箱或自行车,或是自己的孩子上一所更好的学校)都较为昂贵,而他们的手中只有一点点钱(穷人会听到这样的声音,“你永远都买不起那台电冰箱,还是喝杯茶吧……”)。结果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对于穷人来说,存钱的吸引力更小,因为在他们看来,目标太遥远了,而且他们知道一路上会遇到很多诱惑。不过,如果不存钱,他们会一直穷下去。
……
存款行为关键取决于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对于那些认为自己有机会实现梦想的穷人来说,他们有充分的理由节衣缩食,将省下来的钱用作未来的投资。相反,那些认为自己没什么可失去的人,他们一般会做出反映这一绝望心态的决定。这不仅可以解释穷人与富人之间的差别,还可以说明穷人与穷人之间的不同。
……
在蕾迪看来,要想摆脱贫穷,首要的步骤就是对长期目标进行思考,并习惯为此做出一些短期的牺牲。
……
当你想要的一切看上去都很遥远时,你很难感受到动力。将目标设置得更近一些,或许是穷人实现这些目标的有效方式。
克服压力与欲望,设立长期愿望、短期目标,持续积累,可能能够有机会从贫穷中走出来。
--
《为什么有的国家富裕,有的国家贫穷》,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本开始之处提到:
假设你们遇到某个人,这个人你们从未谋面,你们会想办法得到尽可能多的关于这个人的情况。但是,只允许你们问对方两个问题,而对方也只被允许用一个词来回答每一个问题。要想让对方用一个词来回答问题就会让你们得到关于这个人的最重要信息,那么,你们应该问的这两个问题是什么?
许多人认为,这两个问题是:你在哪里出生的?你是哪一年出生的?
如果足够了解社会的发展进程与地域差异,便能够通过这两个问题,猜到这个人的种种。
《贫穷的终结:智能时代、避免技术性失业与重塑世界》,我看的极不仔细,因为我全不理解“全民基本收入”的意义。
--
我经历过贫穷,我的生活是一直在变好的,我感谢生在中国,生在了中国快速发展的时代。
第一本书中这一段专门讲述临时性迁居者(在我们国家,应该对应着在外面打工的人)的心态:
穷人(尤其是贫穷的年轻男人)总会搬到城里找工作。
……
临时性迁居的影响之一就是,对雇主来说,没有必要将这些工人转为固定工,也没有必要给他们提供特殊培训;他们一生都在打零工。
……
此外,对于一位单身男性来说,如果他要在一个城市住上几周或数月,那么他并不需要去寻找真正的住所。他可以睡在大桥或某处的天篷下面,或是住在自己熟悉的商店或建筑工地。他可以把租金省下来,多回家几次。然而,他不想让自己的家人过这种生活。
我很是认同,因为我也正在以这种心态前行着。
与书中场景不太一样的是,我接触到的,为未来奋斗的临时性迁居者,不管是已经成功的或是正在路上的,生活都是越来越好的,都对未来充满着希望。
我喜欢听他们讲述过去的、现在的故事,我喜欢听他们的未来展望,我喜欢他们给予我的力量。
未来,是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