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3-28)祝大家周四愉快,这是我们第28次早报
在拆书帮便签训练营大家应该都接触过一个很好用的模型 B=MAT(行为由动力+能力+触发器三个部分构成),有意识的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不知道这个模型来源于哪?
去年3月份我做全国RIA训练营督导的时候又选用了这个模型,在出处栏非常尴尬,是继续空着,还是去找到原始出处呢?
这是一个问题,索性当时选择了没有找不到出处的片段,何况这么经典的模型呢?
后来在《上瘾》这本书找到了。这个模型叫做福格模型。
同样的我们在写A2便签的时候,也需要大家完成背景,目标,行动和可控,可控里面就包括了触发器有关的内容,比如暗示、奖惩、监督、提醒、公开等!
同样在《坚持,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里也提到习惯养成的几种比较有效的方式,就包括公开承诺,找个参考的偶像等
在《影响力》一书中提到社会认同(公开承诺利用了个体被认同的心理)的影响
那么上面这些看似繁杂无关的片段,给大家一种怎样的感觉呢?怎样通过便签法把这些关联起来呢?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是,知识体系这些事真的就像练肌肉一样,除了沉浸式地接触,就是有意识地生长,长成你希望的样子。这些好像和过级无关,但是却通过过级的时候完成了海选、相亲、过日子、生孩子的过程。
现在的你,面对书籍的时候,是处在哪个阶段呢?
内容供稿:豪豪
内容来自:教育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