萃:亨,王假有庙。利见大人。亨,利贞,用大牲吉。利有攸往。
彖曰:萃,聚也。顺以说,刚中而应,故聚也。王假有庙,致孝享也。利见大人亨,聚以正也。用大牲吉,利有攸往,顺天命也。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象曰:泽上于地,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
下坤上兑,萃,萃,聚也。坤为地为顺,兑为泽为悦,坤顺于上,九五刚正居中,得群阴顺悦而从,故能聚众。大牲,指牛。假,借用。君王通过到太庙祭祀祖先,用孝道聚合人心,用大牲祭祀,说明心诚,诚心则众从,故吉。萃之六二与九五皆居中得位,互为正应。九五“刚中而应”,众阴顺从而往,利于前往以应九五。但众人聚集之时,则须防乱从中起,故君子要修治兵器,以防不虞之乱。
郑玄曰:萃,聚也。坤为顺,兑为说。臣下以顺道承事其君,说德居上待之。上下相应,有事而和通,故曰萃,亨也。假,至也。互有艮巽,巽为木,艮为阙,木在阙上,宫室之象也。四本震爻,震为长子。五本坎爻,坎为隐伏,居尊而隐伏,鬼神之象。长子入阙,升堂祭祖祢之礼也。故曰王假有庙。二本离爻也,离为目,居正应五,故利见大人矣。大牲,牛也。言大人有嘉会,时可干事,必杀牛而盟,既盟则可以往,故曰利往。
互卦中,九四、六三、六二成艮卦,九五、九四、六三成巽卦。巽为木,艮为门,木在门上,是宫室之象。九五本为坎爻,但坎中为阴,九五动变才能成坎,故坎“隐伏”。居尊而隐,是先祖鬼神之象,入宫室祭祖宗,故称“王假有庙”。六二居中应五,是为“利见大人”。郑玄从卦本身着手解释卦象,不懂易经知识的可能会更加糊涂,懂一些的可能如醍醐灌顶。
程颐曰:王者萃人心之道,至于建立宗庙,所以致其孝享之诚也。祭祀,人心之所自尽也,故萃天下之心者,无如孝享。王者萃天下之道,至于有庙,则其极也。
建立宗庙祭先祖,是致其孝享而教化天下,王者聚天下人之心,必以孝为先,在家事父,出门事君,是古代士人的基本道德准则。
《朱子语类》云:大凡物聚众盛,处必有争,故当豫为之备,又泽本当在地中,今却上于地上,是水盛有溃决奔突之忧,故取象如此。
朱熹解释了此爻小象辞中“除戎器,戒不虞”的意思。物聚众盛,当防其溃而预为之备。
愚案:除,修也。戒,备也。虞,度也。庙以人聚而幽赞于神明,事以物备而政通于人中,聚天下之材以正,孝万家之民以顺,萃聚之情见也。犹泽在于地,润物细无声也。老子曰“虽有舟与,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经而用之。”亦安居乐业之义也。
编者解释了“除戎器,戒不虞”中,除、戒、虞三字的意思。众人萃聚之时,君子当修整兵器,早做预备。
初六,有孚不终,乃乱乃萃。若号,一握为笑,勿恤,往无咎。
象曰:乃乱乃萃,其志乱也。
初六上应九四,本应诚心与九四相应,但有六二、六三同类相比而远九四,是“有孚不终”,初有诚信而不能终。其志被六二、六三惑乱,与六二、六三小人萃聚。若能呼号九四,必能得九四相应,与九四相逢一笑泯恩仇,若保与九四相应的诚心,就不需忧恤,放心前往而无咎。
程颐曰:其心志为同类所惑乱,故乃萃于群阴也,不能固其守,则为小人所惑乱而失其正矣。
同类,指六二、六三,初六被同类所惑,萃于群小之中,不能固守其初与九四相应之孚诚,则其志乱而失正心。
愚案:初六位不当而志乱,然心诚于萃聚,号之以一握为笑而谦卑,勿忧恤,往之而无咎也。
初六以柔履刚,其位不正,阴柔小人,其志不坚,以致乱萃。若能诚心前往与九四相应,则勿恤而无咎。
六二,引吉,无咎,孚乃利用禴。
象曰:引吉无咎,中未变也。
禴,虞翻认为是夏祭,王弼认为指殷商时的春祭,而且祭品菲薄。六二居中得位,上应九五,可引初六、六三同萃聚响应于九五,故吉而无咎。有此中正诚信之德,即使祭品菲薄,而诚意满满,亦可无咎。中未变,指六二身处群阴包围之中,能出淤泥而不染,不改其志。
张载曰:能自持不变,引而后往,吉乃无咎。凡言利用禴,皆诚素著白于幽明之际。
六二居群阴之中,能守中正之德,自持不变,有九五正应所引而往,故吉而无咎。张载亦认为,禴指薄祭。
愚案:六二以柔顺守其位,牵引以同聚则吉,孚信于禴祀,行于中道未变其志,故无咎也。
编者认为,牵引指六二牵引初六、六三这些同类。
六三,萃如嗟如,无攸利,往无咎,小吝。
象曰:往无咎,上巽也。
六三以柔履刚,不中不正,虽近九四,然九四下应初六,退求六二,六二“中未变也”,两求不合,故“嗟如”,聚而无合,嗟叹而已。三正应在上,然上六非刚正,六三去聚上六,亦无所利,虽然能往而无咎,亦有小吝。
吴澄曰:与二阴萃与下,而上无应,故嗟叹不得志。虽无应而比近九四之阳,苟能往而上求九四,则可无咎。
吴澄认为,往无咎指六三上求九四。如此则小象辞“上巽也”的上不是指巽之上六,乃指九四。这也算一家之言吧。
愚案:六三以顺萃聚其类,嗟如而无所利也,往之无咎,与巽之体无相应从,则有小吝也。
编者认为,六三处坤为顺,以顺聚其同类初六、六二,惟嗟叹而无所利。虽往之无咎,但与上卦巽无应从,故小吝难免。
九四,大吉无咎。
象曰:大吉无咎,位不当也。
九四以刚居柔,其位不当。上比九五,下应初六,为坤之群阴所承,是聚天下之心于我,而这本是九五之君所为之事,九四大臣行君王之事,故必须大吉,然后可以无咎。
项安世曰:无尊位而得众心,故必大吉而后可以无咎。如益之初九,在下位而任厚事,亦必元吉而后可以无咎也。
九四非尊位而得众心,其势必危,故必大吉方可无咎。项安世,南宋理学家,精研易学。
愚案:九四阳刚与坤顺之众萃聚而悦之,大吉也。虽位不当,动而得正,能善补其过,亦无咎也。
编者认为,九四虽位不当,但九四动而变阴,以柔居阴则得位,九四能补其过,故得大吉无咎。
九五,萃有位,无咎。匪孚,元永贞,悔亡。
象曰:萃有位,志未光也。
九五阳刚得中而居尊位,是萃聚天下之正位,故“萃有位”,居中得位,自然无咎。但九四在前,先聚天下人心,人心归于九四,则九五是有其位而无其道,故“匪孚”,民不信我。但九五刚正而中,如能永保其正德,有悔亦亡。九五以君位而不得其民,故其志未得光大。
《河洛真数》云:当天下之已孚,而惕然怀天下匪孚之忧,当志意之光大,而歉然有未光大之志,可谓元永贞矣。宜其久安长治,有聚无散,而悔吝消矣。
《河洛真数》则认为,九五怀夕惕若厉之心,虽天下已孚诚于我,我仍担心有未孚信之人,虽我萃聚天下之志已得光大,仍担心有未能光大之处,为君之人,有如此惕惧忧恤之心,可谓初心永贞,宜其悔吝自消矣。
来知德曰:九五当天下之尊,为萃之主,臣民皆萃,可以无咎矣。然四分其萃,未免匪孚,上溺阴私,未免有悔。故必反己自修,俾元善中正之德长永贞固,斯悔亡而人孚矣。戒占者必如此。
上溺阴私,指九五与六二相应,九五私暱六二,不顾天下之民,故有悔。
愚案:当萃之时,有其位而无咎,无其孚而人散,永其贞而元善,悔其亡而志明。位尊以聚,聚散无定,焉可光大其志也。
九五当位而无咎,但民聚于九四,九五不能光大其志。
上六,赍谘涕洟,无咎。
象曰:赍谘涕洟,未安上也。
涕,流眼泪。洟,流鼻涕。赉咨,嗟叹。上六处萃之极,欲聚而无应,是在上而不安其位。涕泪横流,悲哀嗟叹以求聚,故得无咎。
荀爽曰:此本否卦。上九阳爻,见灭迁移,以喻夏桀殷纣。以上六阴爻代之,若夏之后封东娄公于杞,殷之后封微子于宋。去其骨肉,臣服异姓,受人封土,未安居位,故曰赍谘涕洟,未安上也。
荀爽认为,萃是否卦变来。否之上九变上六,则否变萃。上九阳爻变阴,是被灭而迁移之象。如夏桀被灭,商封夏氏后裔东娄公于杞国,殷纣被灭,周封微子于宋而存殷祀。虽夏、殷之祀未绝,受人封土,亦难安其位。
愚案:虞翻曰“自目曰涕,自鼻称洟。”处萃之极,聚则喜,散则忧,无咎于常道,聚之以正,何有未安之心哉?
编者解释了涕、洟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