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花了1个月多月的时间,读完曾国藩传,书皮是这么介绍的——“一个持续奋斗者的升级之道”。读史使人明智,选择开始读人物传记的原因之一,就是希望在阅读圣贤者的人生,得到精神鼓舞,并且找到人这一生,该如何生存的意义。曾国藩一生不算顺利,历经几次的低谷。但是他每次都能从低谷中不断地反思自己,直至脱胎换骨。书中认为,曾国藩是继孔子之后,中国史上又一位圣贤。他的一生,都在践行“立功、立德、立言”,并充分发挥了儒家精神。曾国藩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人类的意志力所能达到的高度。今天先跟大家分享曾国藩早期的科举之路,从中学习曾国藩的“笨拙精神”。
曾国藩人生哲学之一:尚拙
要说曾国藩的科举之路,得从他的祖父曾玉屏说起。据说曾玉屏年轻时,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经常跟一群纨绔子弟纵酒高歌。直至有次被一个老头拿来当做反面教材教育自己的孙子后,他决定痛改前非,开始每日早睡早起,天天下地干活,兴家立业。所以曾国藩算是出生在一个条件还不错的地主家庭。
勤苦发家后,祖父曾玉屏又做出一个重要的决定,要让自己的长子曾麟书(也就是曾国藩的父亲)去读书。在传统时代,一个家族真正要发达,不是看你有多少亩地,而是看你家中有没有人读书当官。有了功名,一个家族的地位才能稳固。所以,从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开始,曾家开始了科举之路。
曾麟书的科举之路频频受挫,考了十七次,才考中了秀才,那时候曾麟书已经43岁。而作为曾家长孙的曾国藩,科举之路同样不顺利。第六次失利的时候,不仅落了榜,文章还被“悬牌批责”,当众作为反面典型。这次的落榜,对曾国藩的刺激很大。回到家后,他开始反思自己这么多年的读书经历。连续的六次失利,让他意识到,虽然自己有着极强的进取心,但是上天没有给自己一个与雄心相匹配的聪明的大脑。要弥补自己雄心与头脑之间的差距,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超人的努力。于是他开始从过去的学习思路中突破出来,寻求改变。他吸取以前学习的经验教训,看自己的差距到底在哪里。在把自己的文章同他人的对比后,曾国藩意识到,自己的主要问题在于写作过于拘谨,过于重视局部打磨,缺乏大局的贯彻和整体的气势。所以,接下来自己只要在文章的大局观和整体气势上下功夫,一定会有所突破。
终于,道光十三年,曾国藩在历经6次科举失利后,考取了秀才。从此后,他的运势开始变得顺利,次年就中了举人。道光十八年,又考中进士,这一年他虚岁28。中了进士后,他又满怀兴奋地参加了一次考试,叫做“朝考”,这次考试是为了从进士当中选拔翰林。
按道理,曾国藩是没机会中翰林的,因为按照当时惯例,状元、榜眼、探花直接进翰林,而曾国藩是三甲进士。但是由于他在这次考试中发挥得异常出色,皇帝读了他的文章十分喜欢,改为第二名,授权翰林院庶吉士。从此,曾国藩在仕途上获得了一个极佳的起点。
九年的科举考试生涯,对曾国藩来说是一段痛苦的回忆,但是也是一次极好的自我教育,锻造了他愈挫愈奋的性格特点。虽然自己比较笨,但是也能走通百分之九十九的人走不通的科举路,可见只要努力,天底下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成的。
尚拙:崇尚笨拙。
很多人为了追求高效率,甚至不择手段。然而曾国藩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就是说,笨拙胜过机巧,办事笨拙,才能靠得住。
作为曾国藩的启蒙老师——父亲曾麟书的教学方法非常简单,要求他不懂上一句,不读下一句。不读完这本书,不读下一本书。不完成今天的学习任务,绝不睡觉。所以曾国藩从8岁读书开始,就培养了超乎常人的勤奋、吃苦和踏实精神。
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更肯付出。
笨拙的人,受到的挫折多,总是失败,所以抗打击的能力特别强。
笨拙的人,不懂取巧,不走捷径,遇到问题只知道一定要钻过去,所以做事不留死角。
虽然曾国藩,秀才考了7次才中,但是举人和进士却非常的顺利。那是因为他基础打得牢,开了窍门后,就能一顺百顺。涓滴积累,水滴石穿,追求的是扎实彻底,一步一个脚印。而那些喜欢耍小聪明的人,不愿意下笨功夫,遇到困难绕着走,基础打得松松垮垮,结果就走不远。
“君子......赴势甚钝,取道甚迂,德不苟成,业不苟名,艰难错迕,持久而后进。铢而积,寸而累,既其纯熟,则圣人之徒。”君子的成功,也许比别人晚,但一旦成功,就是大成功。
静下心来,专注做好一件事,勿骄勿躁。做好今天的事情,锻炼好自己的本事,相信好的运气总有一天会降临。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