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感悟(135)
原文: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书中译文:孔子说:“爱他,能不以勤劳相劝勉吗?忠于他,能不以善言来教诲他吗?”
我的感悟:
孔子这句话️有不同的解释。我的解释是:爱孩子,能不培养他的劳动能力吗?忠于父母,能不听他的谆谆教诲吗?
我觉得这句话最适合家庭教育方面。
“爱之,能勿劳乎?”这句话是说给父母听的。
你爱自己的孩子,不该让他学会劳动,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吗?
古人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做父母的疼爱孩子,就要为他做长远打算,不能只顾眼前得失。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博大无私永恒的,愿意为子女付出一切。可是,孩子的路总归要自己走,学习、工作、生活中的问题总归需要自己去面对。父母爱孩子却不为他计深远,一味溺爱,不让他接受生活的磨炼,就是亲手害了自己的孩子。
我看过一个调解家庭纠纷的节目。父亲年近七旬还在打工挣钱养家,儿子三十多岁不工作不找媳妇不做饭不洗衣服只打游戏,还整天嫌父亲衣服洗不干净、不能按时做饭、给的钱少不够花,非逼着父亲将几十万拆迁补偿款交出来自已掌控。这孩子幼年时母亲去世,父亲过度溺爱,端吃端喝,要啥给啥。上学后对孩子的要求是,只要好好学习,什么都不用干,一切由老爸搞定。结果,老爸将孩子“爱”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巨婴”。并且脾气暴躁,动不动还打骂父亲。
父亲也一肚子怨气。一把屎一把尿将孩子带大,连碗都没舍得要孩子洗过,30多岁了啃老不算,居然养成了仇人,见面不是打就是骂。
谁之过?
我们做家长的,经常对自己的孩子不放心,老觉得孩子还小,这也不懂,那也不会,从不舍得放手让孩子们去做事,老害怕孩子受挫。经常替孩子做事,包办他的学习,包办他的生活,甚至包办他找工作,结果孩子一点也不领情,说家长扼杀了他的梦想,抑制了他的个性,带来亲子冲突的痛苦。家长也委屈:这孩子真没良心,我为他付出那么多,还落一身抱怨。
问题的根源好像在家长。孔子说:“爱之,能勿劳乎?”是说你既然那么爱孩子,能不让他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吗?先贤们早在两千多年前就看破的事,我们到现在还没弄明白。
看来,我们做父母的,如果真爱孩子,不想让他自以为是、飞扬跋扈、盛气凌人、肆无忌惮、唯我独尊、不劳而获,要学会放手,让他们做点家务、多多锻炼,品味一下人生百态、世间疾苦,明白“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才能成长为茁壮、坚强的“大人”。
“忠焉,能勿诲乎?”我认为是说给子女听的。
“忠”,忠诚、忠心,尽心竭力。你忠诚于父母,愿意为父母披肝沥胆、竭尽全力做事,难道不该耐心听他的谆谆教诲和啰嗦唠叨吗?
子女们长大成人,事业有成,父母垂垂老去,各方面反应能力也差,又孤独寂寞,老想和子女说说话,唠叨两句,子女就不耐烦了。再加上犯一些错误,如买不靠谱的保健品,参与传销,给诈骗犯寄钱,甚至非法集资,子女提醒也不听,固执己见。
怎么办?孔子教导我们:“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尔不怨。”父母有错时,不要责备,要好言相劝,如果他们听不进去,那也要尊重他们,并且任劳任怨地为他们处理犯错撒下的一地鸡毛。
父母永远是父母,是大人。虽然他们老了,成了老小孩,会做一些不可理喻的事,但仍然要维护父母的威信,保护父母的尊严,决不能将父母视为小孩子去控制和批评。因为家真的不是讲理的地方,而是谈情说爱的地方。
听听父母的唠叨,让他们释放一下压力,更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也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说不定他们的唠叨还充满了丰富的人生智慧呢。
记得母亲的最后几年,经常撵着和我说话。我在厨房做饭,她站门口和我聊东家长西家短;我在卫生间洗衣服,她搬个小板凳坐在我身边教我如何节约用水;我在客厅拖地,她躺在沙发上给我讲电视上的故事。我永远装着认真听讲的样子,哄得老太太整天乐呵呵的。其实从母亲的唠叨里,我也学到了不少生活妙招。
如果不想让年老的父母脸上写满畏畏缩缩、唯唯诺诺、小心翼翼、谦恭卑微、不知所措、忐忑不安,就记住孔老夫子的教诲:“忠焉,能勿诲乎?”
《论语》“宪问篇”第7章,孔子告诉做父母的:宝剑锋从磨砺出,爱孩子,就舍得放手,让他学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孔子还告诫子女:人生最大的善良就是善待父母,学会倾听父母的唠叨,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