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问:你有多少种幸福观?
无论是赏心悦目的事物,还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我们从中获取幸福的关键似乎取决于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必须首先满足自己情感或心理上的一些更为重要的需求,诸如对理解、爱、宣泄和尊重的需求。《旅行的艺术》
你每天都满足自己对理解,爱,宣泄和尊重的需求了吗?
约翰罗金斯花了40年时间,对不同国家的数百人进行了调查研究,有穷人也有富人。然后他以讥讽的口吻对他们的品格状况做了一个总结,在《给那后来的》一书中,他说:
“发了财致了富的人,通常来说,勤奋、果断、骄傲、贪婪、雷厉风行、有板有眼、理智、缺乏想象力且毫不敏感。而那些一生贫困的人往往是极端愚蠢的人、极端聪明的人、懒惰的人、莽撞的人、谦卑的人、善于思考的人、想象力丰富的人,毫无远见的人、敏感的人、毫无规律且受情绪支配的人,他们有些是拙劣的恶棍,有些是公开的盗贼,有些完全是菩萨心肠的好人。”《身份的焦虑》
自问:在能获得财富的路上,你有多少优势?在通往贫困的路上,你又具备哪些危险因素?
这种观点说明,决心躲避他人并不意味着一个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愿和他人交往。这一想法只是反映了我们对所能够交往的对象的不满。愤世嫉俗的人都不过是理想主义者,他们对事物的要求标准很高,达到了常人所难以理解的程度。用尚福尔的话说:“我们往往把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看作是不喜欢人际交往的人。这样的说法就像把一个不愿在深更半夜去邦迪森林散步的人看作是不喜欢散步的人样。”《身份的焦虑》
自问:你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支持你有底气特立独行?
贫穷最根本的特征,贫困最令人痛苦的地方,并不是它所导致的身体上的受苦,而是他人对贫困状态的负面反应所导致的羞耻感,是贫困状态违反了亚当斯密所称的“既定的社会体面原则”所产生的羞耻感。《身份的焦虑》
自问:你怎么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找到持续前行的动力?
独自旅行似乎有一个优点。我们对世界的看法通常在极大程度上受到我们周围人们的影响,我们调和自己的求知欲去满足别人的期待。他们或许已认定我们是怎样的人,因此我们不得不有意识地隐藏自己身上的某些东西。“我没想到你是那种对公路路桥感兴趣的人,”他们也许会以一种让你不自在的口吻说出他们的看法。被一个同伴近距离的观察会阻止我们观察别人,我们忙于看上去更正常,这样一来便影响了我们的求知欲。《旅行的艺术》
自问:独自旅行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了一个独立个体的求知欲。
''工作能够转移我们的注意力,给我们一个美好的气泡,让我们置身于其中,去使人生臻于完美.''“人类对工作的热情是一种盲目的意志力,同一只蛾子艰难地爬过窗台一样感人至深。”
自问:在自我探索之路上,需要盲目的意志力。
“工作会让我们将无穷无尽的焦虑不安集中到一些相对较小,可望实现的目标上来。它会赋予我们大权在握的感觉,会使我们有尊严地感到疲惫,会把食物摆上餐桌。总之,它会使我们避免更大的麻烦。”《工作颂歌》
自问:我们如何在工作与工作之外都能找到心智的安宁?
人类近来对于信息前所未有的获取,是以我们的专注力为代价的。《写给无神论者》
自问:保护好你的专注力,那是现有为数不多的自由清醒的时间里,最有价值的东西。
有趣的是,即使是在我们认识到这些工作毫无意义之时,我们仍会自以为是地去工作,意志坚定、认真严肃。冲动之时,我们会夸大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意义,这绝不是智力低下,而是生活本身的逻辑在我们身上体现。《工作颂歌》
自问:我们对生活本身的逻辑有怎样的认知?
旅行的一个危险是,我们还没有积累和具备所需要的接受能力就迫不及待地去观光,而造成时机错误。正如缺乏一条链子将珠子串成项链一样,我们所接纳的新讯息会变得毫无价值,并且散乱无章。《旅行的艺术》
自问:对于每一次的新旅行,我们有系统的接受能力吗?无论是之前的兴奋筹备,旅行途中的心理印证,已经结束后的情感认知,所接纳的新讯息都需要避免支离破碎与散乱无章。
卢梭的主要论点基于对财富的阐释。他认为,财富并不代表占有物的多少,而是拥有多少我们渴望得到的东西,它是相对的,相对于人们的欲望。在任何时候,不管我们占有的财物多么丰富,只要我们还在追求某种我们不可能得到的东西,我们就谈不上富有;相反,如果我们总是满足于我们现时的拥有,不管我们实际占有的东西多么匮乏,我们是富有的。《身份的焦虑》
自问:满足现在的拥有,应该是一种幸福的能力。
在我们的生命中有若干个凝固的时间点 卓越超群、瑰伟壮丽让我们在困顿之时为之一振 并且弥漫于我们全身,让我们不断爬升 当我们身居高处时,激发我们爬的更高 当我们摔倒时,又鼓舞我们重新站起。《旅行的艺术》
自问:记录下这些为数不多的凝固的时间点。
因为这种能力能够证明一个人至少拥有四种基本品质:创造力、勇气、智力和毅力。
失业所带来的耻辱,同战争年月的懦弱行为所导致的耻辱不相上下。《身份的焦虑》
自问:谦虚,正直,创造力,勇气,智力和毅力在成为自我的路上缺一不可。
或许在我们的生活最成问题的时候我们才最容易接受美的事物。我们最消沉的时刻反而为建筑和艺术提供了最佳的入口,因为正是在这样的时候我们对理想品质的渴望才最为强烈。《幸福的建筑》
自问:接受美的事物,是接近理想品质生活的必备条件。
构成幸福的关键因素并非是物质的或审美的,而永远是心理上的。《旅行的艺术》
自问:构成你认为幸福的心理需求是什么?
“美”的感受是个标志,它意味着我们邂逅了一种能够体现我们理想中的优质生活的物质表现。《幸福的建筑》
自问:追求美的事物。这个感受力要贯穿到生活中每一个方面。
但一步步来倒推,他所提倡的绘画法,把眼前景象依次拆解,明暗、色彩、尺寸、角度、构图,在再造的过程中从松散的观察转向另一位置,获得对组成部分的深刻了解,继而获得关于美的更深刻记忆。《旅行的艺术》
自问:在真正进入拥有美与欣赏美的过程中,除了绘画与写作,我还有什么途径?
也许只有当我们已经在自己的生活中烙上了无法抹去的印记,有过一次失败的婚姻、一直到中年都壮志未酬或痛失爱人之后,建筑才会开始给予我们某些货真价实的影响,因为当我们说被一幢建筑“感动”时,也正是暗示一种由化身为建筑结构的高贵品质与我们明知存在的这一品质更悲哀、更广阔的现实之间的对比产生的一种苦乐参半的感情。我们因看到美而哽咽哭泣,是因为我们清楚地知道它使我们体会到的这种幸福实在是例外。《幸福的建筑》
有让你感动的建筑吗?有让你例外的幸福吗?
尼采:“现实主义画家 “完全忠于自然”---天大的谎言: 自然怎么会被局限于一幅画中? 自然最小的部分已是无穷! 因此他只是画出了他喜欢的。
那么什么是他喜欢的?他喜欢他所能画出的!”画家并不是单纯的再现,他们有所选取,有所强调,同时他们还致力于表现他们眼中的真实,因而值得让人真心喝彩。 我们发现许多事情,最初画布上的图景让我们感到愉悦,而后我们在画作所描绘的那个地方喜欢上他们。《旅行的艺术》
自问:画作就是观者与自我对话的一个媒介。我们通过这个喜欢的媒介找到与自己类似的人。这和喜欢一本书,一项运动,一部歌剧相似,都有曲径通幽的美妙。
我们通常并不会因为做事失败而深感耻辱,只有当我们把自豪和价值感寄托在特定的成就上,却没有实现目标的时候才感到耻辱。我们的目标决定我们定义何者为成功、何者为失败。《无聊的魅力》
自问:在目标的设立上,精神价值一定要高于物质价值。
“死亡的念头会把我们推向对我们而言最重要的事情,这种念头会赋予我们勇气,促使我们追求内心所重视的生活方式。”《机场里的小旅行》
自问:你认同怎样的生活方式,你就会活出怎样的人生。正视过生死命题的人,都会有近似的人生观。
华兹华斯说,大自然会指引我们从生命和彼此身上寻找"一切存在着的美好和善良的东西",自然是"美好意念的影像",对于扭曲、不正常的都市生活有矫正的功能。《旅行的艺术》
自问:回归自然。并感恩大自然无私的馈赠。
我们大多数人可能都只有在生命遭到威胁的时候,才能认知到自己人生中重要的事物。否则,我们的视野就不免遭到日常生活中挫折与怨忿的蒙蔽。《机场里的小旅行》
自问:你时刻都在注意清除生活中的怨忿吗?
“这个世界所有的辛苦和劳碌是为了什么呢?追求财富、权力与优越地位的目的又是什么呢?”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里问道。接着,他又提出这个回答“引人注目、被人关心、得到同情、自满自得和博得赞许”。《机场里的小旅行》
自问:你的幸福是否来源于引人注目,被人关心,得到同情,自满自得和博得赞许?
如果我们追随他(苏格拉底)的榜样,努力做到永远听从理性的律令,就会得到最大回报。《哲学的慰藉》
自问:如何有更好的理性与道德律,让自己获得睿智?
让理智良心来决定我们的价值,并不是无条件地期待他人的爱。《身份的焦虑》
自问:理性,睿智,良善,仁爱是一个成熟的人的共有的迷人之处。
人类有一种独一无二的本领:自身能够离析为二,能够一边行动,一边站在那里观看自己的行动。《爱情笔记》
自问:跳出来,看自己。
不存在什么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平衡。每一个值得奋斗的目标都会打破生活的平衡。
艺术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其中一项理论认为艺术是一种治疗性媒介,帮助指导、规劝和安慰其受众,协助他们进化成更好的自己。
艺术是一种工具,帮助我们应对众多难以应对的心理弱点,如缺乏自我理解、无法自我解嘲、难以同情和原谅他人、无力接受不可避免的苦难、难以保持乐观、无法欣赏平凡的美好、无法从容面对死亡。《新闻的骚动》
自问:艺术与运动分别是精神与身体最好的安慰剂。
但是,对永远不会到来的未来的渴望就是对已经成为过去的时光的向往。《爱情笔记》
自问:描绘一个明确清晰的未来,并心理对照现实与未来的差距。
生活似乎是用一种焦虑代替另一种焦虑,用一种欲望代替另一种欲望的过程。《身份的焦虑》
自问:用能力匹配愿望,用更高级的幸福驱动现有的幸福。
要消除社会地位低下引起的焦虑,旅行可能是一个好方法,通过实际的旅行或在艺术作品中神游,去感受世界的广阔无垠。《身份的焦虑》
自问:去体验世界的广阔无垠是扩大心境的一个最有效路径。
美感标志着我们邂逅了我们心目中的美好生活的具体表现。《幸福的建筑》
自问:系统的提高对美感的认知,以及创造美的能力。